本文作者:访客

青藏高原人工草地增加2.4倍 生态修复成效显著

访客 2025-07-23 17:30:18 50647
青藏高原实施人工草地建设,成功增加草地规模至原来的2.4倍,生态修复成效显著,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更有助于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平衡,人工草地的扩张对于维护高原生态系统稳定性、提高土壤保持能力、减缓气候变化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此举对青藏高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青藏高原人工草地增加2.4倍 生态修复成效显著。近些年,记者在青藏高原牧区采访时发现,越来越多的荒滩返绿了,草长得越来越好。这片被誉为“世界屋脊”的土地,在21世纪初曾因过度放牧、气候变化和水土流失等原因导致草地退化严重。青海三江源地区尤为明显,草地退化形成“黑土滩”,鼠类活动猖獗,毒杂草取代了鲜美的牧草,牛羊的口粮越来越少,有的牧民甚至成了“绝畜户”。

为应对这一问题,专家建议人工种草以快速修复退化草原。然而,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种草并非易事。科研团队与青海的草种企业共同努力,通过野外采种、驯化选育和实验种植等方式,培育出了适合当地气候的生态草种。2005年,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尝试大面积人工种草,如今该地区的草原已重现绿意。

玛沁的变化是三江源草原生态持续向好的缩影。数据显示,果洛州在“十四五”期间治理了大量退化草原,湿地保护恢复面积达10万亩,沙漠化土地防治36万亩。

随着人工草地逐年扩张,科学家们也发现了其中的问题。天然草地每平方米可达三四十种植物,而人工改种草地单位面积内可能仅有几种植物,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会直接导致生态脆弱。此外,人工耕作可能会破坏土壤结构,加速土壤流失,进而加速土地沙化和草场退化。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出台法规,规定人工草地建设只能在特定条件下进行。

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洪水泉乡的饲草种植基地里,种植户祁之福正在地里察看燕麦草的长势。他介绍,专家推广种植的“青燕三号”耐寒耐旱,亩产干草七八百公斤,最终将加工成优质饲草料,保障牛羊过冬。研究表明,一亩精心打理的人工草地,能有效释放20亩天然草地的承载压力。目前,青藏高原已有约169万公顷人工草地,约占总面积的1%,年产饲草约1700万吨,可满足高原家畜总口粮的20%。人工草地不仅提高了产草量,还助力高原传统畜牧业提质增效。

兰州大学和北京大学的研究团队公布了最新研究成果:1988年至2021年的34年间,青藏高原人工草地面积增加了2.4倍,每年以3.35万公顷的速度增长。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