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硬核!“物业经理被调走,就要赔200万?”物业续聘合同背后的意义
关于物业经理被调走需赔200万的热议,这反映了物业续聘合同背后的深层意义,这不仅关乎个人职业发展,更涉及到企业的经济利益和运营稳定性,物业续聘合同的重要性在于确保物业管理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避免因为人员变动带来的经济损失和风险,这也提醒我们在签订合同时需审慎考虑,明确责任与权益,确保合同双方的利益得到合理保障。
在大宁路街道慧芝湖小区,党建引领像一根无形的纽带,串联起这样一群人:他们中,有拿着普通薪水却干出了让居民甘愿“掏200万挽留”业绩的党员物业经理;有分文不取却把小区当成“自家事”日夜操劳的热心业委会成员;还有穿梭在楼栋间,用耐心和智慧化解一个个难题的居民区工作者……
正是这样一支“暖心团队”,让这个曾被念叨“垃圾清运不及时、报修回应慢、路面有些坑洼”的万人小区,慢慢蜕变成物业费收缴率达96%、停车“零投诉”的和谐家园。
200万的“民心价”:物业经理冯国军的“较真”之路
“冯经理要是被调走,我们(物业)一年就得拿出200万‘违约金’!”
这则听起来像天方夜谭的条款,白纸黑字写在慧芝湖小区和中海物业最新的续聘合同里。
“物业服务合同履行期间,乙方应指定现任经理(冯国军)带领物业团队履行本物业合同约定的职责,如因乙方未经甲方同意擅自更换项目经理,则乙方需向甲方支付未完成履约月份*上年度平均月公共收益收入的违约金。”
这一条款的诞生,源于居民对物业经理冯国军的深度认可。
此前小区年公共收益约200万元,按此计算,一年违约金高达200多万元,且随收益增长动态调整。
“
这不是给经理‘标价’,是怕好不容易盼来的好管理断了档。
”居民的朴素想法,化作了制度性约束——毕竟几年前,小区还是另一番景象:物业费收缴率不高,“报修无人应”“道路坑洼”是常有的事儿。
那会,居民之间还流传着一句玩笑话:“房贷没还完,小区先破了”。话虽带着调侃,却也藏着大家对居住环境的无奈和不满。
一切的改变始于3年前物业经理冯国军的到来。
每天早晨8:30,物业早会雷打不动:“昨天3栋的漏水问题还没解决,今天必须跟进”“业主反映的垃圾分类点异味,下午安排消杀”“16号楼业主对维修方案的疑问,要再上门解释清楚”……时长40分钟到1小时的会议上,他逐条梳理三项核心内容:回顾昨天未完成的重点工作、布置当前紧急任务、复盘业主反馈的信息。他带着团队建立片区管理制度,每个管家负责500户,物业费收缴率直接与月度考核挂钩,“每个人扛指标,才能把事落到实处”。
这份“较真”不仅体现在大事上,更藏在细节里。
不久前,有业主投诉保洁打扫不及时和不仔细现象,冯国军当天晚上7点多接到反馈后,第二天清晨6:30就带着三四名保洁员直奔该楼开始现场培训:“进电梯要先擦按键,清扫业主门口时,如果鞋歪了要摆整齐——鞋头对着出门方向,人家早上一脚就能蹬进去,这才叫服务。”他甚至亲自示范:“你看,这样摆业主出门方便,心里也舒坦。”就是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小区业主们从“挑刺”变成了“点赞”。
面对“地面300个车位停了600多辆车”的停车难题,冯国军带着团队,和居委会、业委会、志愿者连续两周,每晚10点以后在小区里排摸、逐车登记车牌,发现地库车占用地面车位、外来车辆随意进出等乱象后,推动更换道闸系统,实施“三证合一”登记(产证、身份证、车辆证),对第二辆车实行差异化收费(从300元/月升至600元/月),并设一年过渡期引导。
过程中,有业主拍桌子反对,他就和居委会、业委会成员一起挨家敲门:“您看数据,现在您回家要抢车位,规范后咱都能停得舒心。”今年1月1日正式实施新的停车方案,小区时至今日未因车辆调价受到一起投诉,更形成了“车位缓解+收益提升”的正向循环。
冯国军的这份“较真”劲也换来了实打实的成效:物业费收缴率从往年的85%,一路飙升到破纪录的96%;坑洼的小区道路重新铺设钢筋加固,连井盖都做了钢筋支架,施工老板虽觉亏本却不得不服“质量硬要求”;废弃的儿童乐园变成了周边小区都羡慕的亲子空间,“周边小区的家长都会带娃来玩”;整个小区公益收入跃升至200多万,基本覆盖年度基础维修费用。
零报酬的“守护者联盟”:多方合力共筑万人家园
慧芝湖的蜕变,并非一人之功。居民区党总支的“方向盘”引领、业委会的“零报酬”奉献、“三驾马车”的默契协作,共同织就了一张温暖的社区治理网。
居委会党支部书记何静就像一位精准的“调度员”。
外墙瓷砖出现脱落隐患,她第一时间牵头街道多部门开会,定下“紧急拆除+长期维修”的稳妥方案;道路维修遇上出行难题,她带着各方到现场协调路线,确保施工不耽误居民生活;她还推动建立了每周四的联席会议制度,让业主、物业、业委会坐在一起面对面沟通——“矛盾摆上台面,才能找到解困的钥匙”,这是她常挂在嘴边的话。
业委会团队里也藏着不少“能人”,他们分文不取,却各展所长守护家园。
团队里有的是在职律师,居民们总爱找他帮忙把关合同条款,从外墙安全隐患排查到维修基金的每一笔支出公示,他都利用工作之余逐字审核、全程监督,常说“维修基金是业主的‘养老钱’,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
有的在退休前于建筑上市公司担任老总,成了工程质量的“铁把关”,道路维修时盯着钢筋铺设、井盖加固,儿童乐园改造时还专程带队去外地考察材料,用专业守护着社区的安全;
有的是退休党员,化身“行走的监督岗”,日常巡查电梯维修、绿化养护,让服务质量有了“看得见的标尺”;
还有的业委会成员则专攻防漏水工程“打假”,跑到现场核查漏点与工程量,杜绝虚报冒领的情况。
这些业委会成员分工特别明确:在职的专注处理文本方案,退休的负责日常巡查,整个团队像个稳定的三角形,少了谁都不行。
如今的慧芝湖,
外墙修缮一新,
道路平整宽阔,
孩子们在儿童乐园里欢笑奔跑。
儿童乐园修缮前
儿童乐园修缮后
200万的“身价”不是数字,是居民把日子过好的期盼;零报酬的付出不是傻气,是“人人向前一步”的温暖。当“三驾马车”拧成一股绳,当每一份信任都被认真接住,慧芝湖的故事,正在写就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