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媒体:志愿也是志趣,别被"带编入学"的短视带偏

访客 2025-07-14 17:37:30 25979
文章讨论了关于志愿和带编入学的问题,文章指出,志愿是一种志趣的体现,是人们追求个人价值和意义的行动,现实中存在一种短视的现象,即将志愿与带编入学挂钩,认为只有获得某种职位或身份才能成为真正的志愿者,文章呼吁人们不要被这种短视观念所影响,应该珍视志愿本身的意义和价值,以真正的热情和兴趣去参与志愿服务,而不是仅仅为了获得某种利益或身份,文章也强调了在志愿服务中应该注重个人成长和学习的价值,通过志愿服务实现自我提升和成长,文章呼吁社会应该给予真正的志愿者应有的尊重和认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媒体文章强调志愿的真正意义在于追求个人价值和兴趣,不应被带编入学的短视观念所影响,文章呼吁珍视志愿服务的价值,注重个人成长和学习,推动社会对志愿者的尊重和认可,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这个招考季,上海海关学院一不小心站上“风口”。7月12日,上海海关学院在沪提前批录取分数线公布,最高的一个专业涨了24分,直追部分985高校。前几日,江苏省高考提前批投档线公布,上海海关学院录取位次超去年上海交大。




考分折射的不止是招生行情,从考生和家长的志愿填报逻辑中,可窥见社会心态的微妙变化。网络上一句“宇宙的尽头是考编”的热梗,已把部分考生和家长的心态勾勒得十分明了:在外部不确定性增加、大学生就业形势依旧相对严峻的背景下,一些稳定性相对强、福利相对好的工作更受欢迎,分数线也由此“水涨船高”。




但是,任何行业都有周期性,当下入学时看似“保险”的专业,未来择业时是否保险系数更高,真不好说。哪怕是“铁饭碗”,究竟能够“铁”多久,也得打个问号。




特别是,随着智能时代到来,从眼门前的择校转专业到未来的找工作,“变数”很大。到大学去了解一番,你就会发现,高校正在经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专业调整”。根据教育部发布的信息,2024年度全国高校共新增专业点1839个,调整学位授予门类或修业年限专业点157个,停招专业点2220个,撤销专业点1428个。




一大批老专业“焕新”,更多新专业“上马”,学科新陈代谢的背后,是高校对国家战略急需、社会发展急需的直接响应。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兴起,以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日新月异,新质生产力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聚焦培养发展新质生产力急需人才,高校正在布点一批新的交叉学科专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忽略新专业及其背后的社会真实需求,把填志愿的眼光局限在传统的“求稳”上,实际上会错失很多新的机会,减少了获得丰富的职业发展的可能性。




还要告诉考生的是,所谓的“稳定性相对强的岗位”,稳定也只是这类岗位的一面,不要光看到A面而刻意忽视B面。仍拿今年大热的海关、公安院校来说,可能不少年轻人包括家长都认为,只要分数够高,能够“上岸”,进入体制内工作不在话下。但褪去编制的“滤镜”,仔细想想:千万不要忘了,无论是海关还是公安,对个人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体质要求均较高。守卫国门安全防线,在老百姓有危难时挺身而出,这类岗位的本质不是“稳”,而是该出手时就出手的勇敢和果决。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个行业每个领域都需要人才,无论是科技创新还是企业创新,甚至是一些“冷门绝学”,只有引导更多年轻人去创新、去开拓,敢于走少有人走过的路,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才能更多地涌现,社会才得以更快进步,每个人的生活也会因为有了更多新意、更多选择,变得更加美好。




一张志愿表,也是一个年轻人的志趣所向。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必苛责那些在志愿填报和职业选择上“务实”的年轻人,但无论如何也不能倡导在风华正茂的时候过分“守成”——保持一份清醒,不被社会焦虑所裹挟,勇敢选择,让每一个志愿填报,都成为照亮未来的光。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