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65岁老人因爱捡废品被确诊罕见Q热 节俭习惯暗藏风险

访客 2025-07-07 14:49:18 31750
一位65岁的老人因长期捡废品被确诊患有罕见的Q热疾病,这位老人平时节俭成性,捡废品成为他的生活习惯,这种节俭习惯却暗藏风险,因为废品中可能含有各种病菌和病毒,容易引发疾病,医生提醒,老年人应该注重身体健康,避免在捡废品过程中感染疾病,同时也要关注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健康习惯。

近日,武汉亚心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收治了一名特殊患者。65岁的胡女士持续高热半月有余,伴随剧烈咳嗽、咳痰症状,在多家医院治疗后体温仍维持在39℃左右。

经过详细病史追溯和生活习惯调查,医生通过非常规血液排查,最终发现胡女士感染了一种名为“贝纳柯克斯体”的细菌,确诊为罕见的“Q热立克次体病”。经过对因治疗四天后,胡女士康复出院。

亚心总医院呼吸科主任满宁指出,“Q热立克次体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人畜共患病,常见于屠宰场、农牧场、垃圾填埋厂等地,传染源主要是牛、羊、狗等动物的排泄物。胡女士因长期捡拾垃圾、废品,频繁接触细菌滋生环境且不习惯戴防护口罩,增加了患病风险。因此,尽量远离卫生条件差的场所,若无法避免,应佩戴外科口罩以减少病原体吸入。

胡女士的儿子表示,母亲已持续发热15天,伴有咳嗽、咳痰、头昏高烧、四肢乏力等症状。尽管在多家医院接受过全面检查和治疗,但常规退热、止咳及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体温始终徘徊在39℃上下。来到亚心总医院时,多日发热已导致肝功能异常和肾功能急性损伤。满宁教授结合肺部CT表现,判断主要感染不在肺部,随后进行了MetaBlood病原微生物核酸测序,最终确诊为Q热立克次体感染。

进一步了解胡女士的生活习惯后,医生发现她退休后因节俭,常去垃圾堆附近捡拾垃圾和废品。病因明确后,针对性使用口服四环素类药物,胡女士的高热迅速消退,并在四天后康复出院。

满宁教授提醒,发热的原因多种多样,如严重的军团菌、鹦鹉热、肺炎克雷伯菌、结核杆菌等感染。未明确病因即进行治疗,不仅可能贻误病情,还可能导致全身菌群失调、药物性肝肾损害甚至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后果。重视病因诊断是治疗的关键。

Q热立克次体病的“Q”代表“疑问”,因其最初被发现时病因不明而得名。该细菌生存能力强,可在干燥环境中存活数月,主要通过气溶胶传播,由受感染动物的粪便、尿液或胎盘衍生物形成。传染源多为狗、羊、牛、马、驴等动物的排泄物以及蜱虫。潜伏期通常为2-4周,多数患者急骤起病,高热伴寒战,同时伴随剧烈头痛和肌肉酸痛。在我国多个省份均有报道,尤其是畜牧业发达或有活畜交易、屠宰的地区。预防措施包括远离环境污染大的场所,做好个人防护,避免呼吸道和接触感染,注意饮食卫生,不食用生的牛、羊奶及不熟的肉制品。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