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女子考上北大20年后开始创业 从高考状元到求职咨询师的转变

访客 2025-07-07 09:01:44 69965
女子高考状元考上北大后,经过二十年的人生历练,开始创业之路,她从职场精英成功转型为求职咨询师,致力于帮助更多人解决就业难题,这位女子经历了从高考状元到求职咨询师的转变,不仅展现了她的职业追求和勇气,也体现了她的智慧和担当,她的事业蒸蒸日上,成为激励更多人的榜样。

20年前,19岁的姜张翠子迎来了她成年后的第一个高光时刻:高考成绩公布后,她回到学校发现自己成了那一年胶州市高考文科状元。此前她对这一消息毫不知情,直到看到学校几乎拉起横幅的仪式感。

女子考上北大20年后开始创业 从高考状元到求职咨询师的转变

高考胜利之后,命运的齿轮继续转动。她被北京大学录取,随后面临新的挑战、低谷、高光以及课题。2025年初,39岁的姜张翠子开始创业。在今年高考季,她以求职咨询师的身份出现在一个教育机构的访谈视频里。这段讲述她高考经历的切片视频成为网络爆款,时隔20年,“状元”的横幅又被拉起来了。

女子考上北大20年后开始创业 从高考状元到求职咨询师的转变

流量袭来,揣测、非议、攻击、鼓励混杂其中。她以旁观者的姿态一一翻阅,内心比她设想的还要平静——像19岁时第一次面对横幅时一样。

女子考上北大20年后开始创业 从高考状元到求职咨询师的转变

姜张翠子出生于1986年,在胶州市一个村子里长大。小时候大家都叫她翠翠。直到快上小学,她需要一个正式的大名。小学都没毕业的妈妈从报纸上看到有人将父母的姓结合起来给孩子取了四个字的名字,受到启发。于是,姜张翠子这个名字出现了。

在当时的农村,没人能理解这个名字,包括她自己。一年级第一天报到登记时,老师惊讶地问:“谁给你起的名字?不对,你肯定记错了,回去问问你妈。”同学们也不理解,她觉得自己像个异类,因此开始抗拒自己的名字,和妈妈斗争,提出要改名,妈妈不同意。于是她尝试自己改名,考试时在试卷姓名栏写下“姜雪梅”。

这些斗争都停留在小孩子的瞎折腾上,妈妈很坚持,名字被保留下来。她渐渐接受了。大概五六年级时,村里的小学和隔壁村的小学合并,她因此换了学校,认识了新的同学。他们夸她的名字好听,名字为她带来的不再是异样的眼光,而是赞美,心结这才彻底解开。

妈妈为什么执意要给女儿起一个这么独特的名字?这至今是一个谜。但如今再提起这件事,她的感情色彩早就变了。“我妈特别厉害,思想很开明。”她说。起名时的特立独行也只是妈妈思想开明的例证之一。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她记得自己上幼儿园时,妈妈就羡慕别人能考上大学,对她说过:“你以后好好学习,也考大学。”那时村里好几年都出不了一个大学生,但妈妈心怀期待,她相信只要女儿能考上大学就能进城,就能有一份体面地坐在办公室里的工作,“那样就很好”。

在重男轻女思想盛行的农村,妈妈身上有一种超前的觉醒。她没读过几年书,更没听说过女性主义,但她很早就教导女儿:“女孩也不弱,你有想干的事情,就好好努力,真的会有一天,你也许能成的。”

对女儿的支持不止停留在口头,家里经济条件有限,妈妈用自己的方式倾尽所有。农村生活没有其他娱乐活动,对幼时的姜张翠子而言,读书就是最大的乐趣。知道女儿爱看书,家里没有那么多钱买书,妈妈就带着女儿去村里有书的人家借书看。

姜张翠子就读的小学是传统的村小,没有电铃,上下课的铃声全靠校长亲自敲钟。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有几届生源少,甚至凑不出一个班来,于是在很长一段时期,整个学校只有4个班。

在姜张翠子印象中,老师虽然学历都不高,但“教学水平都挺好的”。实际上,一个小学生也不懂什么是教学水平,没有比较,她无从判断和考证。见女儿爱学习且成绩不错,妈妈有了教育投入的意识。升初中时,她让女儿报考胶州市最好的一所私立初中,一年要3600元的学费。对当时的农村家庭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女儿心疼钱,提出要去读镇上的普通初中,妈妈鼓励她:“我给你攒着钱,上学的学费肯定是有的。你考上就去。”

她考上了,入学后成绩依旧名列前茅。中考时,她又顺利考入市里最好的高中,并进入全校最好的实验班。然后,新的挑战要到来了。

进入高中后,班里聚集了全市的尖子生,竞争加剧。她发现自己在理科上存在弱势,尤其是物理,怎么都学不明白。她尽了全力,课后经常请教老师,但无论如何也听不懂。被物理拖了后腿,她再也不能轻易考到全班第一。高二文理分科时,她毫不犹豫选择了更擅长的文科,在那之后,她发现自己成了全校第一名。

巩固这个第一名的位置极其不易。她遇到一个难缠的竞争对手,二人在位次之争上始终胶着。那种成败之间的来回反复折磨着她,不断刺激着她的渴望,她被逼进了一个自己编织的逻辑牢笼里:目标是超过对方,是成为第一名。

执念化作了压力,压力作用在了躯体上,她开始吃不下,睡不着。她偷偷跑回家,打电话给老师:“如果我两个星期内不回学校,就不读了。”回家后,妈妈带她去看医生,最终被确诊为抑郁症。那时候社会上关于抑郁症的认知还没有那么普及,妈妈不懂这是什么病,她也不懂。她在医院里和医生争论起来,后来只记得那位医生给她写下了八个字: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妈妈安慰她:“我们都是农民,一生过得没有多精彩,但也会过得很好。如果你喜欢书,以后可以开家书店,也不用非去读大学。你喜欢花的话,以后攒了钱也可以开一家花店。”她听懂了妈妈的安慰和爱。决定修复自己,休息、运动,半年后康复了。

高考结束后,她收到了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或许因为省内排名不够靠前,北京大学留给她的专业选项只剩历史系和哲学系,她选择了历史。对于历史,她谈不上有多大兴趣,但依旧高标准要求自己,学习成绩保持中上游。但在大学里,成绩早已不是唯一的评判标准。

大学是另一个世界。从小村庄里走出的高考状元,进入全国顶级学府,就像一滴水融入大海。验票进场后,过往的一切分数再也无人在意。她很快意识到自己进入了另一套游戏规则。他们就读的是全国重点中学,接受的是双语教育,而她来自村小、县中、普通家庭。

这种认知失重让她的大学生活笼罩在迷雾之中,她感到迷茫。放眼四周,每个人都在走自己的路:准备保研、投身学术、筹备出国深造,或者提早进行职业规划。她花了很长时间寻找答案,比预想的时间还要长。

她像其他同学一样去修双学位,辅修专业选择了日语,原因是“喜欢日本动漫”。她发现周围超过20%的同学选择了经济学,目的是为将来就业铺路。她对此颇感不屑。人生要随喜好而来,她判断自己不会对经济学感兴趣。

听从内心喜好召唤做出的选择并没有为她带来更多快乐。真的学习日语后,她发现自己对日语或许也没有那么热爱。缺乏明确目标和动力,她承认自己学习不够努力,最后日语等级考试只考到了二级(最高等级为一级)。

大三那年,她开始筹备保研,临近公布结果,她又放弃了。一位师姐告诉她,中国香港和新加坡有提供奖学金的研究型硕士项目。这对她来说是一个新的可选项,不用自己花钱就可以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她决定试试。

随后的一年里,她通过了雅思考试,向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两地的高校发送申请,为了确保拿到全额奖学金,专业选择仍是历史方向。本科毕业前,她顺利收到香港科技大学发来的offer——作为录取名单里的第一批次。

长达三年半的读研时光里,她有两个收获:她获得了去美国弗吉尼亚大学交换半年的学习机会;同时,她认清了自己不喜欢也不擅长走历史方向学术之路的真相。

硕士毕业后,姜张翠子没有从事历史相关的工作。她开始了漫长的探索。着急找工作,又恰好有校友推荐,她进入了保险行业,工作8个月后,很快意识到这也不是自己想要的。去一家互联网公司为客户办理业务时,她被那里的员工福利震撼到,心生羡慕,决定跳槽。

北大标签为她带来了便利,她向一家互联网大厂投去简历,对方包容了她不那么对口的专业以及保险公司的从业经历,视她为“高潜新人”接纳了。一入职,她就感受到了那种期待,“特别特别高”。整个团队甚至隔壁团队都对她寄予厚望。

她困扰过,但很快就想通了。“你不能享受了北大标签带来的红利,又拒绝别人的高期待。”之后的12年里,她先后经历了多家大厂,成长为高级运营专家。方法论总结为一句话:调整心态,尽力而为。

然后,就到了当下。刚刚辞职开始创业的求职咨询师“翠西西”计划通过网络渠道发展业务。她不擅长自媒体,看到一个关注很久的求职公众号有视频访谈栏目,决定毛遂自荐。她发去了一个几百字的个人情况介绍,很快通过审核,收到了访谈邀约。

视频传播效果不错,带来了流量,也带来了争议。有人评价她“可怕”,有人臆想,“你肯定没有朋友吧”,“你一定家庭不幸福”,“你的孩子好惨”,“工作中遇到这样的同事太可怕了”。有人攻击她的名字,还有人攻击她的长相,但这没有冒犯到她,甚至让她感到有点好笑。

接受访谈前,她曾设想过,如果有一天自己遭受网络暴力,肯定会很生气,会“上去怼他们”,当这种情况真的出现时,她发现自己比想象中更平静,“有点旁观者的心态”。

这次公开露面的正向效果立竿见影。她的自媒体账号短时间内涨粉五六百。她始终没有将“高考状元”的标签写在自媒体个人简介上。“毕业多年了,不能老拿出来说,人家会质疑,这是不是就是巅峰了,以后就走下坡路了?”她解释。

初入互联网大厂时,她要从dirty work做起,学生思维转换不过来,挨过不少批评。为了生育,也要在事业上做一些妥协和调整。36岁那年考虑换行,履历优秀又有校友帮忙内推,依然被拒。“人家写得很清楚,就要35周岁以下,超过需要特批。”北大毕业也无法成为特批的理由。即将步入40岁,她决定离开互联网行业,直面中年危机和职业瓶颈,于是开始创业,第一个获客渠道是闲鱼。

丈夫同是北大校友,但读二年级的儿子目前并没有在学习上表现出很强的自我驱动力。网友的揣测全是误解,极致的要求只是针对自己,她对儿子的期待是,“最好能考得上大学吧”。

成为求职咨询师,源于过去给某机构做职业咨询的经历。她发现这或许是自己感兴趣且擅长的领域。北大是背书,曲折的经历也是一种财富。那些艰难和坎坷她都走过了,或许可以帮助现在的年轻人解决一些人生卡点。她这样规划着,将大学在校生和初入职场5年内的年轻人作为自己的目标客户。

学了冷门文科怎么进大厂?大学期间怎样规划实习?如何优化简历?怎样提高面试通过率?初入职场没人带怎么办?天天挨领导批评要不要辞职?

有一些问题是有答案的,她详细列出建议。还有一些问题是没有答案的。前不久,一个年轻人问她:毕业后是考公、考编还是考研?为什么要考研?她追问。深入沟通之后她发现,考研是出于执念:大学选了不错的专业,但不擅长,因此学不好,丧失了信心。考研或许是一个机会,可以重回大学校园,学一个比较擅长的专业,扭转那段不愉快的大学经历,补偿一个人生的缺憾。

这样的考研对人生有帮助吗?未必的。她帮这个年轻人分析了决策的利弊和可能性,指出执念的出口还可以有很多,考研不是唯一的选择。讨论至此,最终决策由当事人自己做。

“有的人意识不到有些想法是执念,我帮他们点出来,理清楚,再去做选择,就会清醒很多。”她说。

无论如何,适合自己的,那件真正喜欢的事情,她找到了。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