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乌鸦记仇、家燕认人?鸟类竟是隐藏的“人脸识别大师”! 智慧社交背后的秘密
鸟类展现出了惊人的“人脸识别”能力,乌鸦记忆力惊人,能长时间记仇;而家燕则能够认人,展现出对熟悉面孔的识别能力,这不仅揭示了鸟类在智慧社交背后的秘密,更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这些飞行动物的认知能力。
在地球生命演化的长卷中,鸟类作为“恐龙后裔”未能继承其祖先的霸主地位,而是需要与人类等其他生物共享这个星球。在这个过程中,“有恩报恩,有仇报仇”的现象时有发生——家燕与“房东”和谐相处、乌鸦记仇、乌鸫精准粪便攻击。鸟类真能凭借“人群中多看一眼”就准确地认出特定对象吗?它们具备精准的“人脸识别”能力吗?又是如何做到的呢?识别的对象是“人脸”还是“气味”等其他因素?
为了研究鸟类的“人脸识别术”,科学家们选择了北美大陆最常见的短嘴鸦进行实验。他们佩戴独特的面罩诱捕这些鸟类,随后将其标记释放。观察发现,“记仇”的短嘴鸦会持续用刺耳的声音“责骂”并围攻佩戴同样面罩的人,不论他们的体型、年龄、性别或步态如何。而卸下伪装、不再佩戴该面罩的真正捕鸟者却很少受到围攻。
接下来,我们聚焦到童谣中的主角——家燕。家燕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鸟类之一,常借助人造建筑筑巢繁殖。家燕与人类共处时体现出的智慧,完美拿捏了“社交分寸”,难怪它们“寄人篱下”还能备受喜爱。
除了乌鸦和家燕,水鸟与渔民之间也存在一种默契。例如,黑翅长脚鹬靠服装来“记住”熟人。不同鸟类修炼的“识别术”版本不同,效果也各有千秋。
生物间的交流,互惠互利才是长久之道。鸟类识别面孔只是第一步,后续是“攻击”还是“示好”,取决于利益关系。如果有人不怀好意,便会受到鸟类精准的“物理攻击”(鸣叫)或“生化攻击”(鸟屎)。不仅如此,它们还会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出极具智慧的“复仇计划”。就像短嘴鸦,它们在易受攻击的区域会主动与人类保持安全距离,谨慎地用鸣叫来进行“远程警告”。
因此,人鸟和谐的景象需要我们共同打造。如何才能与这些聪明的邻居和谐共处?或许我们可以从保持安全距离、避免打扰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