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生3个月投诉120次校园二手烟 控烟行动引发争议
高校内发生控烟争议事件,有学生在三个月内投诉校园二手烟达120次,针对这一行动,各方意见不一,引发争议,此次事件凸显出校园内吸烟问题对学子健康的影响,同时也反映出控烟措施的执行难度和争议点,这一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对于高校禁烟措施的推进具有重要影响,摘要字数控制在100-200字以内。
高校生3个月投诉120次校园二手烟!尚萌萌是北京一所电影类高校的在读研究生,从今年春天起,他持续在学校室内公共空间拍摄烟头和烟灰的照片,然后打包向12345和卫健委投诉有人违规吸烟。据他估算,投诉了约120次。此外,他常常在社交媒体上更新控烟动态,控诉二手烟与二手烟制造者。
因为控烟,他在校内变得小有名气。他的账号评论区里出现了两极分化,一边支持他,叫他“当代林则徐”;另一边认为他是刺儿头,太“魔怔”。
联系到这所高校的几位学生后,可以还原“林则徐”身上的争议来源。一位毕业生回忆,在校时常看到有人在教学楼和宿舍楼的楼道、厕所里吸烟。她本人不抽烟,也很讨厌烟味,但因为身边人都抽,会纵容、放任二手烟的存在。她最近听说了“林则徐”的事迹,认为他是一个勇敢的人。
另一位在校生说,过去教学楼楼道里烟味太重,她总是不得不绕道而行。但今年5月以来,她发现校内的空气突然清新了,不知道这与“林则徐”的控烟是否有直接关系。
舆论的另一边,则是对“林则徐”不间断投诉行为的厌烦。一位在校生表示自己是烟民,但也讨厌寝室楼里随处飘散的烟味,所以原本是支持“林则徐”的。但逐渐地,她觉得他“变得极端化了”,“闹得大家鱼死网破”,连带学校的声誉岌岌可危,也多少会影响毕业生们的学历价值。她认为,要改善校园里违规吸烟的情况,需要一步一步落实。
一位不抽烟的在校生佩服“林则徐”的坚持抗争,但不赞成他与网友在社交媒体上有情绪地互相攻击。一位既是烟民,也正在这所学校参加短期培训的学生提到,大家下课聚在一起抽烟时,常常讨论这位“林则徐”,“一般都是不喜欢他的态度”。一次下课,他和同学们在消防通道里抽烟,保洁阿姨过来和他们一道讨论,“林则徐”到底是谁?保洁阿姨埋怨,因为“林则徐”的出现,学校要求地上不能见到烟头,自己的任务量变重了。
6月初,在一家咖啡馆见到了尚萌萌。与互联网上对他的猜测与描摹不同,他是一位温和的年轻男性。他解释控烟的初衷是自己对尼古丁的敏感与不耐受,一闻到烟味,他的头脑、呼吸道和肠胃都会有不适反应。当天的经历证明了他的说法。为了躲避烟味,他们总计换了七八个访谈地点。最后找到了一个商场里的麦当劳,才勉强坐下来。没有烟味的时候,他的语速和思维都变得很快。闻到烟味时,大脑反应马上就呆滞了。他会想吐,想腹泻,并且多次要求暂停访谈,好让他去远处透一口气。
在他看来,最重要的是,在室内的公共场合抽烟本就不对,制造出的二手烟,会伤害许多人的健康。他回顾了自己被二手烟侵害的经历,这种侵害不仅在他现在就读的学校里发生过,也在很多其他地方发生过。开始控烟后,他接触到更多有相似经历的人,这些人的鼓励与支持是他坚持控烟的动力之一。
他也提到了那些反对他的声音,他知道学校里有不少人抵触他,但他愿意接受相应的代价。尚萌萌说,他的诉求不是彻底不许人抽烟,而是希望烟民能在更规范、更顾及他人的地点抽烟。
尚萌萌认为,控烟的困境与争议,大概与人们对二手烟一贯的忍耐与包容有关,与文艺圈对烟的美化有关,与对烟危害的共识缺乏有关,也可能与对自由的理解不同有关。这有点像一场关于烟的自由之争。曾有人给他发私信,称抽烟是一种个人自由。对此,他想引用哲学家穆勒的话回应:个人的自由,以不侵犯他人的自由为自由。
尚萌萌最初选择来北京考研是为了逃避二手烟。本科毕业后,他在老家云南的一家公司做管培生,入职培训期间注意到不少职员在工位上吸烟。当地很热,从早到晚关门打冷空调,整个办公厅又是开放式的,大家呼出的烟就闷在厅里到处飘。他发现自己只要坐在工位上就无精打采,老走神儿,脑子也转得很慢。后来他被下派到县级岗位,经常要坐车去各乡镇办公。一辆车里四个人,除了他以外,另外三个同事都抽烟。在车厢那种密闭又狭小的空间里,他被熏得上吐下泻。那段时间平均每天呕吐三次,腹泻七八次。实在受不了了,就把工作辞了。但那时还以为是水土不服。
后来他又入职过多个城市的多家公司,逐渐领悟出了规律——唯一的变量是他有没有吸到二手烟。只要上班时有人在他身边抽烟,他就恶心、头晕、心跳加速,各种不适;如果在无烟环境里办公,就神清气爽,做事效率也高。他查过文献,了解到烟里的尼古丁会激活人类的乙酰胆碱受体,让人愉悦的同时也让人恶心。不幸的是,他是那个恶心感远大于奖励感的人。他也看过医生,被告知对尼古丁过敏无药可治,只有尽量远离有烟的环境。
入学的第二天,他刚走出宿舍门,就看到有个学生蹲在走廊上一边抽烟一边看手机。他特别震惊,怎么会有人在大学校园的室内抽烟?他提醒那位同学,对方很配合地走了。但随后几天,他发现校园里抽烟的人太多了。有些人甚至在电梯里点烟,有些人在宿舍走廊两侧吞云吐雾,形成天然烟幕,还有人在公共浴室边冲澡边吸烟。宿舍楼和教学楼的厕所里也经常有人抽烟。甚至有一次,他在办公室找老师聊开题报告,几米外另一对师生聊天时突然点上烟。那时候是冬天,门窗紧闭,他被熏了一个多小时,呼吸困难、头痛。从办公室出来后,他在外面吹了几小时的风,又吃了布洛芬,到晚上快睡觉时才缓解。
他采取过多种自保方法,如手写禁烟牌子贴在宿舍门上,买空气净化器和封门缝的材料。但这些措施效果有限。他三天两头往医院跑,北京的医生同样建议他主动避让二手烟,但事实是避无可避。
刚入学的头几个星期,他尝试劝阻室内吸烟者。素质高一点的人听到请求后会到外面去抽,或者至少走远一点。另一部分人则无动于衷。他看过学生手册,在公寓楼内吸烟的,经查实要给予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甚至要记过。但入学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他向学生处、总务处、保卫处反映室内二手烟问题,始终得不到有效回复。他向校图书馆管理员投诉馆厕所里有人抽烟,按规定应在90个开馆日里禁止这个人入馆,但后来他又在馆里看到过他好几次。
转机在今年寒假,他在家刷到了无烟北京的公众号,通过这个账号加入了北京志愿者群。有群友告诉他,在室内吸烟违反北京控烟条例,他可以保留证据,然后在12345小程序上向卫健委发起投诉。于是,这学期开学后,他就开启了投诉之路。
白天出校实习或到国图自习,晚上9点左右回来,他一栋栋楼走过去,重点看厕所和消防通道。有时甚至不需要专门巡逻,上个厕所就能发现蹲坑附近的地面有烟灰。如果碰到有人正在室内吸烟,又恰好是在有监控的地方,他会记录下时间和地点,回头卫健委可以调录像。从3月到现在,他定期把证据打包上传,投诉了约120次。卫健委接到投诉后的态度很积极,基本都是第一时间联系他,也会尽快派人到现场调查。有少数案例准确定位到室内吸烟者,实施行政处罚,罚款50到200元不等。
他知道在校内控烟不讨喜,至少讨不了所有人的喜。学校里开始传有他这么一个人,讨论他到底是谁。很多人开始叫他“当代林则徐”,背后夸赞和讽刺的意味都有。有些校友觉得他的行为是过激的,或者觉得他太较真,是个没事找事的刺儿头。他把控烟经历发到网上,很多人留言或私信骂他。有人指责他抹黑学校;有人问他,你这么讨厌这所学校,为什么不退学啊?辅导员经常找他谈话。有校领导也委婉地说,吸烟的人这么泛滥,管不过来的,意思是要他理解一下,不要这么上纲上线。
他的现实生活也受了一点影响,有一段时间,他的宿舍门口一天能被丢几十个烟头。有人经过他身边时,会突然点打火机吓他。他去厕所拍烟灰和烟头,有传闻说他在偷拍。不久前,他在学生公寓的消防通道里碰到三个学生正在点烟,他下意识地录像,他们对他吐了口水。
他明白,是他的行动打破了以往被默许的某种平衡——在室内,突然不能随心所欲地抽烟了。当然会有人不高兴,他当然也会受到非议。有压力比较大的时候,比如上课时闻到走廊里飘进来的烟味,直接走出去查看怕影响别人上课,但不管的话,就只能硬闻着、硬挺着。还有几次他半夜在宿舍被烟味熏醒,打电话给宿管投诉,宿管来房间反馈结果,很容易吵醒室友。他还是不太想影响到无辜的人。
但单说控烟这件事,没有什么压力能逼他放弃。一方面,他的身体确实受不了尼古丁,即使是为了自己,他也会想尽一切办法坚持控烟。另外,在更大范围内,他能感受到善意和支持。通过社交账号,他听到太多相似的故事了。有个校友说,自己所在的宿舍楼里,有时“烟大得能起密度”;有毕业生说,自己在校时也多次投诉二手烟,但成果不佳,要他继续加油;还有个毕业生说,虽然他也抽烟,但他是个素质烟民,他理解他的控烟诉求。也有来自校外的响应。一位其他学校的男生联系他说,他阻止室友在宿舍里抽烟,差点和室友打起来。一个女生留言说,因为受不了同事在办公室吸烟,她干脆辞了职。他们的经历能安慰彼此,需求和动机都很简单,抵制二手烟,请烟民不要在室内的公共场合吸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