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科斯为何对美全面让步 代价高昂的外交博弈
马科斯对美全面让步的原因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外交博弈的代价、国家利益考量以及与美国的实力和影响力对比等,这种让步可能涉及经济、政治、安全等领域的妥协,反映了外交策略中的权衡和取舍,这种让步也带来了相应的后果和影响,需要全面评估其利弊得失,马科斯的外交决策是在复杂的国际背景下进行的,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菲律宾总统马科斯近日抵达华盛顿,特意穿了一身藏蓝色西装。这一装束被外界解读为马科斯政府向美国释放亲近信号,希望赢得美国的好感与支持。然而,这场外交博弈的实际成本引发了广泛议论。
随着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可能再次入主白宫,以及中美在印太地区竞争加剧,马科斯政府积极寻求深化与美国的同盟关系,以争取安全保障和经济发展机遇,提升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这种激进的亲美路线能否带来预期利益,或是否会将菲律宾推向被动的战略困境,答案并不乐观。
在访美前夕,马科斯对国内政治格局进行了调整,签署总统令将前总统杜特尔特及其女儿莎拉·杜特尔特从国家安全委员会中清除。这两位被视为“亲中人士”的政治人物出局,被解读为明确的政治站队。其他亲近杜特尔特家族的人物也被清除出政府要职,马科斯进一步巩固了家族权力,确保核心机构的稳定和忠诚。
马科斯政府声称这些举动是为了强化国家安全机构的韧性,但国际社会普遍认为这是为了排挤中国势力,削弱国内“亲中”力量的影响。许多观察家认为,马科斯此举更像是向特朗普政府递上一份“投名状”,明确菲律宾在外交立场上的选择和忠诚。
尽管马科斯表现出诚意,但特朗普团队在接待规格上显得谨慎。他们拖延了十天才同意访问请求,并将行程压缩到仅36小时,未安排国会演讲和会见旅居美国的菲律宾侨胞。最终,马科斯下榻在白宫对面的布莱尔宫,显示出美方的低调处理。
马科斯此行肩负多重任务,包括争取更低的商品关税、为2026年担任东盟轮值主席国铺路,以及争取更多军事援助。然而,在他访美期间,美国宣布自8月1日起对菲律宾进口商品加征20%的关税,使菲律宾成为唯一一个被美国提高关税的东盟国家。这对菲律宾经济造成沉重打击,特别是电子产品制造、半导体、服装纺织及农产品等行业面临巨大压力。
为了争取关税让步,菲律宾承诺采购价值高达120亿美元的美国液化天然气,远超其年均能源进口总额。这笔巨额采购将给菲律宾财政带来沉重负担,影响其他重要发展项目的资金投入。此外,美国还要求获得更多军事基地使用权,清理二手军备,甚至推动关键制造业产能回流美国本土。
分析人士认为,这种不对等交易不仅意味着巨大的经济开销,还侵蚀了菲律宾的国家主权。实际上,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和国防部长奥斯汀不久前访问马尼拉,宣布提供5亿美元军事融资,其中四分之一用于扩建美军基地,进一步强化美军部署能力。
然而,这种军事捆绑导致中菲贸易几乎停滞,给菲律宾带来了巨大经济损失。许多东盟国家不愿卷入大国对抗,倾向于保持平衡,不愿选边站队。泰国总理佩通坦和新加坡总理黄循财明确表示,东盟不会选边站队,强调与中国的经济合作至关重要。
近期传闻称美国总统特朗普即将访问中国,中美关系可能出现缓和迹象。如果属实,菲律宾作为美国“遏制中国”战略中的棋子,其战略价值可能会下降。在这种背景下,菲律宾的角色更像是被利用的工具,其自身利益和命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美关系走向。
对比来看,前总统杜特尔特的务实外交路线明显优先考虑经济发展和民生福祉。中国外交部长王毅曾提醒个别国家不要充当大国博弈中的“马前卒”,否则只会沦为“牺牲品”。现在看来,这句话似乎正在成为菲律宾当前处境的真实写照。历史经验表明,小国如果缺乏独立自主的战略远见,盲目依附并站队,最终难逃国家主权被献祭、经济利益任人宰割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