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闲话老北京三伏天食俗 传统美食解暑气
老北京三伏天的食俗丰富多样,传统美食成为解暑气的重要方式,人们会食用凉粉、酸梅汤、绿豆汤等清凉消暑的食品,还有炸灌肠、爆肚等特色小吃,以应对高温天气带来的不适,这些美食不仅口感清爽,还具有消暑降温的功效,体现了老北京人在炎热夏季的生活智慧和饮食文化。
随着三伏天的临近,潮湿、闷热、多雨的日子悄然到来。“伏”字有两层含义,一是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于地下,二是天气太热,适合静养。这一时期,人们容易感到疲倦和食欲不振,但也因此产生了一系列与饮食相关的习俗。
老北京有一句俗语:“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过去在蔬菜青黄不接时,人们会选择简单少油、清淡爽口的食物来应对炎热天气。饺子历史悠久,清代时被称为煮饽饽,象征着丰收和福气。三伏天吃饺子不仅因为其皮薄馅大、口味鲜美,还能刺激食欲,帮助补充营养。北京人四季都爱吃饺子,如今饺子馅料更加丰富多样,从肉蛋禽类到鱼虾海味,都能包进饺子皮中。
到了二伏,暑气最盛,老北京人喜欢制作简捷又顺口的面条作为主食,称为“二伏面”。古时面条叫作“汤饼”或“不托”,随着时间演变,制作方法也不断改进。三国时期已有伏天吃面条的习俗,古人认为这样可以驱邪消暑。老北京人二伏时喜欢吃炸酱面、小碗干炸面、麻酱面等,还有一种现在鲜为人知的“荤油腌汤面”和“羊肉氽面”。
荤油腌汤面是用熬制好的猪油和腌咸菜剩下的汤制成的,配以各种菜码,口感滑润爽口。而“羊肉氽面”始于宋代,选用羊胸脯、腿腱子肉,加入干虾米、口蘑、黄花、黑木耳等煮熟,再撒上香菜、胡椒末等调料,清香不腻,食后大汗淋漓,浑身舒畅。
到了三伏,老北京人还要吃烙饼摊鸡蛋。这时气候已比中伏凉爽一些,主妇们可以站在炉前为家人烙饼。饼在古时是谷物、面粉制成的食品统称,唐宋以后才逐渐发展成多种配料带馅的饼。过去老北京街市上有许多饼铺,供应千层饼等平民百姓买食。持家的主妇们还会烙制葱花油饼、发面饼、馅合子等,在三伏时则多爱烙脂油饼、大荷叶饼,搭配绿豆粥、摊鸡蛋、酱猪头肉等,成为伏天里不错的清爽美味。
老北京三伏天的美食虽然没有大鱼大肉,但这些因时宜人的节令食品值得传承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