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做防灾和户外用品是同一拨人吗 隐形CP背后的逻辑
关于日本防灾和户外用品是否由同一拨人负责的问题,实际上这两者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由于日本地理环境的特殊性,防灾准备和户外活动的重要性备受重视,许多户外用品制造商也参与到防灾用品的研发和生产中,这种隐形CP背后的逻辑在于共享资源和技术,以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这种合作模式有助于提升产品的实用性和可靠性,以满足日本民众对于户外活动和防灾准备的双重需求。
日本做防灾和户外用品是同一拨人吗 隐形CP背后的逻辑!相信2012年“世界末日论”的人,和相信今年7月5日“日本灾难论”的人,可能是同一批。每到这种时候,囤积防灾用品总不会错。在日本,做防灾用品的和做户外用品的很可能是同一拨人,产品甚至来自同一条生产线。可以说,防灾与户外就像是一对隐形CP。
作为全球闻名的户外装备品牌大国,日本的Montbell、Snow Peak等品牌功能强大且高级。这与日本多灾多难,防灾用品发达到“随时拿起来能逃命”的理念是否有关呢?
有人会说,这怎么可能?户外用品和防灾用品价格还差着好几倍呢!日本的防灾用品包括照明、充电设备、便携式餐具、移动厕所、保温用品、饮水与清洁工具、应急食品以及联络与信息收集设备。这片土地的多灾多难使得家家户户一提到“防灾用品”,脑中就自动浮现出防灾包的必备物列表。在灾害预警较多的夏季与冬季,超市或商店也会提醒大家囤货。
说到中国人比较熟悉的户外产品,如露营、登山、徒步、滑雪、水上活动、车中泊(睡在车上)等场景使用的专用工具与设备,在日本也非常著名。全球前五大户外品牌中,除了美国的Patagonia、The North Face和加拿大的Arc'teryx之外,日本的Montbell和Snow Peak占了两席。
在日本生活过的朋友都有感触:小震每天都有,九月动不动刮台风,鹿儿岛火山老喷发。人民长期处于预警状态。想象一下,一家人去露营,带着便携多功能的工具,开车往城外跑,熟练地搭帐篷、点火、净水、做饭——这不就是在模拟遇到灾害后的生活状态吗?7月4日当晚,有人放弃住处,跑到相对安全空旷的公园去搭帐篷睡觉了。听到这个消息,笔者的第一反应是:搭的是Snow Peak的帐篷吗?用的是Montbell那款超轻睡袋吗?
户外与防灾这两个产业是深度羁绊在一起的。两者产品有很多共通点,但确实也有区别。同样是模拟失去正常生活后的极端场景,防灾产品求稳,户外产品偏极端。防灾用品提倡小型化、低成本、易部署,能够长期保存;而户外用品注重轻量化、可携带、多功能,要适应极端环境。
笔者去日本的户外店转了转,在著名户外专卖店L Breath被塞了一张海报。果不其然,户外与防灾之间的羁绊远比想象得更深。传单核心含义是:您避难所需要的,在我们户外店这里全都能买到。
基本款的普通避难产品,你可以在超市、便利店、防灾相关的电商网站、“百元店”买到。稍微“高阶”的防灾,不如干脆去户外商店。例如,因遭遇灾难困在乡下的大爷大妈,虽然有超市买来的可存放五年的米饭,但若缺少加热工具,就只能使用自己从户外店买到的简易炊具和固体酒精了。还有7月4号夜里去公园搭帐篷睡的朋友,难道指望着在“百元店”里买到的极简“伪帐篷”过夜?到头来还不是得靠靠谱的户外品牌撑场子。
户外产品反哺了防灾产品。今天我们买到的太阳能灯、压缩毛巾,很可能就是户外品牌两三年前为登山爱好者研发的“副产品”。户外产品先研发、测试、优化、正式推出,防灾产品再跟上,其实就是蝴蝶效应。细化到每个户外品牌身上,它们为防灾事业所做的事,真的不止“为爱发电”。
Montbell在阪神大地震时率先派出了“户外义援队”,创始人辰野勇亲自带队前往神户发放帐篷、睡袋,指导避难者如何使用帐篷和睡袋。后来Montbell在311地震、熊本地震中多次挺身而出,研发了应急包、LED灯具、电源手摇/USB电台这些防灾常用品。这个品牌在日本本土才逐渐出名。
政府委托的“企业”,往往是户外公司。Montbell多次参与政府或自治体委托的防灾物资开发,比如与神户市、文科省合作研发“多功能轻量床铺(避难用折叠床)”,适用于体育馆、临时避难所。具体研发团队就是Montbell的登山用品团队。
Snow Peak开发了灾后住宅系统“住箱”(JYUBAKO),在熊本地震后被多地政府和民间组织租用,用作避难者小屋或志愿者驻点。在Snow Peak的总部新潟县三条市,它与三条市展开“防灾合作项目”,提出“灾害时可直接利用露营装备搭建临时生活区”。Snow Peak也提出了概念:生活即防灾。
羽绒睡袋起家的NANGA在311大地震之后,与京都大学防灾研究所合作开发了一种可以攒成A4大小、防水、防火的“紧急避难用羽绒毯”;有一家专做车中泊和露营床垫的企业为政府定制了可叠放的模块床“寝るん台”。
这些举措不是简单的社会责任。对户外产品公司来说,折叠结构、快速搭建技术、超轻量材料、人体工学设计、耐用性和耐候性等问题已经被它们攻克了。思路展开,戏路变宽,往防灾产品的转换是“捎带手”的事。
户外vs防灾的底层研发逻辑是一样的。很多日本制造业企业在沿用同一套思路研发新品。先把材料搞好,工艺能力要强,地方小企业或大学实验室几十年专注于某一种“小而专”的技术,创造出大量“地方型专利技术”。产品得标准化,而且要符合极端情况。无论是高山极地外套还是避难用保温毯,用的都是东丽Toray的高性能布料;无论是户外还是防灾,常温便携食品通常也都委托给尾西食品这样的隐形冠军。
户外模拟极端天气,防灾则要加个“更”字。产品务必达到轻量、高效、收纳性、耐久、经得起实战测试。毕竟,人们可以选择不去户外冒险,却无法选择远离天灾人祸。
最近笔者发现了便宜的“厕所包”,果断入手。同事却说自己在户外登山途中用上了它:由于富士山某些路线和九州的种子岛、屋久岛等自然保护区要求户外爱好者“不得留下一点垃圾”,旅行者必须携带可以密封的厕所包把排泄物装走。这可以算是一个户外vs防灾“混用”的经典案例。
无论是户外还是防灾,在日本的百元店里,你都能买到低价平替。大创、Can★Do,Seria,它们用110日元的粗糙平替,悄悄分流了消费者。不过,户外与防灾有一个巨大差别:销售与渠道。
户外产品普遍都在变着法儿地材料创新、智能加持、技术升级、推广品牌、构筑生活方式、邀请代言人。防灾产品压根就不走toC路线,它们大部分都是toB以及toG(Government)。日本大部分防灾用品公司本质是B端为主(政府、学校、写字楼),零售用户几乎不可能撑起产品开发的成本。根据矢野经济研究所的数据,2023年户外装备市场总额约为4,577亿日元。而根据TOKYO強靱化プロジェクト资料,2023年度预算之中,仅东京市的整体防灾预算就有大约7397亿日元。
由于toB市场巨大,日本防灾企业没必要过度重视toC市场,卖不出去也不会饿死。政府给防灾产品研发与制造的企业予以各种补贴,“保护”着它们一直专注于研发。有非常多的专注于防灾产品的中小企业都是十几人规模,几十年专注于做防灾水袋、防灾防火布、简易锅具、简易厕所等。它们只进行研发,到了生产制造这一步,会有制造业公司或者大公司接盘,合作技术零件,一起协作完成;再到销售这一步,政府和机构会直接订货。
户外与防灾,一个必须自己赚钱,价格能飚多高就多高;另一个政府发钱,价格随缘,产品免费发放也无妨。在全国甚至全球的市场竞争之下,户外产品急于提高自己的品牌影响力。人们购买Montbell与Snow Peak,买的是专业技术,是高端材质,是一遍遍极端环境的验证,是有品位的生活方式。
防灾产品很难品牌化,也很难要求用户有忠诚度。最好的防灾用品,是永远不会被用到的那一个。但也许唯一的例外,便是“防灾”抱紧“户外”,通过户外品牌来构建新的品牌质感。或是跟其他品牌搞起联名,例如无印良品的防灾包,让防灾用品不再“吓人”,而是“收纳感、安心感、现代感”。
归根结底,如果在世界上列举出一个“户外”与“防灾”都非常典型的国家,那么便是日本。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至于是真的要逃难,还是只是去露营,就留给命运决定吧。防灾和户外,或许只是两种“预演未来”的方式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