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调查黄杨钿甜事件相关争议 真相仍迷雾重重
记者调查黄杨钿甜事件相关争议,涉及多个方面,真相仍难以确定,经过深入调查,仍有许多细节未得到证实和澄清,公众对于事件的看法不一,各种传闻和猜测不断出现,调查人员正在努力搜集证据,以揭示事件的真相,由于涉及到多个方面和复杂因素,真相仍然迷雾重重,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努力来彻底查清事件的来龙去脉。
7月12日,网友“烟火大器”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称自己被黄杨钿甜起诉,目前他发布的与黄杨钿甜“天价耳环”相关的视频均已被下架。7月13日,该网友表示,他仍不清楚投诉和起诉他的相关权利人是谁,也不清楚具体的侵权原因。
这名网友称,他被删除的8条作品包括“新歌《耳环很贵吗》”、“耳环‘岁月静好’”、“通报了个寂寞”等。两天内,他收到了8条诉讼处理通知,内容均为“收到相关权利人投诉,你于XX时发布笔记涉嫌侵权,对方已向有关法院提起诉讼,相关内容已被处理”。
黄杨钿甜“天价耳环”事件余波未平,这名网友的发声再次将此事推至舆论焦点。但这一“删稿”事件充满迷雾。被诉的网友不知道是谁告了自己,也不清楚侵权内容为何;平台的通知含糊其词,各种信息都不肯明说;甚至是否真的进入诉讼程序,目前也没有法院文件佐证。再加上“天价耳环”事件至今没有清晰结果,公众难免会怀疑是否有人想降低热度,息事宁人。
客观来说,该网友作为自媒体,其发布的视频确实存在多种侵权可能。有其他网友指出,黄杨钿甜事件仍在调查中,该网友不断发视频针对此事进行“讨伐”,使用了侮辱性称呼和AI生成的虚假内容,有借机炒作之嫌。
无论侵了什么权,都应有个说法。如果是侵犯肖像权,是用了哪些不该用的影像?如果是侵犯名誉权,有什么内容属于捏造事实、恶意解读或诋毁?是否因使用了影视剧片段,侵犯了知识产权?这些都是可以说清楚的事。如果侵权者连自己被投诉的理由都不知道,如何判断是否被恶意投诉,又如何维护自身权益?更进一步,如果该网友被起诉,连基本信息都不明确,又要如何应对?
这种巨大的信息不对等,也会让公众对投诉的动机和公正性产生怀疑。公众人物本就该接受合理监督,若是正常维权,把依据摆出来,谁也说不出二话;可要是想用诉讼吓退质疑,只会让更多人追问到底在怕什么。黄杨钿甜方曾在事发后发通报称,接受合理监督,但绝不姑息恶意造谣。但究竟何为合理监督,何为恶意造谣,不能只是一方说了算。如果没有清晰界定,就容易让维权与“捂嘴”相混淆,引发更多猜测和不满。
黄杨钿甜“天价耳环”事件已经过去了两个多月,总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根源在于真相依然未明。诸多语焉不详之处,让官方通报的可信度打了折扣。公众最关心的耳环真假问题,通报中未涉及;黄杨钿甜的父亲杨某涉嫌违规经商办企业,但究竟违规到了什么程度,是否涉及滥用职权,权钱交易,也没说清;杨某涉嫌故意隐瞒违法生育二孩问题,同样没有调查处理结果。此外,事发之后,杨伟紧急退出公司,变更法人和股东,究竟是不是想“提前跑路”,也没有明确答案。
一个个问号悬在半空,调查没啥进展,反而冒出网友被诉的“新剧情”,仿佛一道难题没解完,关键步骤都被跳过了,谁能甘心?谁会信服?如果官方持续不给出确切结论,公平焦虑和真相恐慌就会迅速蔓延,阴谋论和猜测也会不断滋生,进而引发各种炒作和造谣行为。
公众的双眼不会轻易被蒙蔽,记忆也不会随便被抹去。针对前公职人员的违法违规行为,通报绝不能只停留在“已立案调查”。事情究竟调查得怎么样了,什么时候能有清晰明确的调查结果,在答案出现之前,大家会一直追问下去。
真正令人满意的权威通报,应该是平息质疑而不是敷衍质疑,是回应民意而不是遮蔽民意。无论是网友被诉的缘由,还是黄杨钿甜相关事件的调查进展,只要有真相,就不该支支吾吾地说不清楚。只有把真相说清楚了,才能真正平息质疑,回应关切,让信任在心里扎根,让舆论回归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