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江西景德镇村民不满古镇收门票帮游客逃票

访客 2025-07-15 09:06:04 89746
江西景德镇的村民因不满古镇收取门票制度,采取了帮助游客逃票的行为,他们认为收取门票影响了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引发了对古镇旅游管理的争议,这一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对于古镇旅游的保护与经营方式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摘要字数控制在100-200字以内。

近日,江西景德镇市浮梁县瑶里古镇景区运营方因门票问题与村民产生分歧。当地村民在社交平台发文,提醒游客无需购买门票,并在景区入口张贴告示,指引游客从其他通道免费入村游玩。

村民指引游客“逃票”,不仅是让游客省钱,更是在表达权利被忽视、参与被剥夺的抗议。村民不是景区的“局外人”,而是古镇景区的共建者和共享者。

从市场逻辑看,景区管理需要运营成本,合理收费无可厚非。但瑶里古镇不同于封闭式主题公园,它是一个真正的“活态古村”,村民世代居住,生活仍在延续。将整个村落一刀切地纳入收费区,不仅模糊了公共文化遗产的属性,也伤害了村民与游客的正当权益。

景区规划和管理不能单方面决定。制定收费政策前,应广泛征求村民意见,设立利益协调机制,使政策制定过程公开透明。同时,应合理划分“生活区”与“景观区”,保障村民日常出行不受干扰,也为游客提供明确清晰的参观路径,避免管理模糊带来的对抗风险。

探索“共享收益机制”也是关键。将景区收益的一部分回流至村集体,用于基础设施改善、居民补贴和公共服务支持等,让村民实实在在感受到旅游红利。只有利益共享、责任共担,才能打破管理与被管理的对立,凝聚起建设古镇、保护遗产的合力。

当前不少地方在文旅开发中仍习惯于“自上而下”的治理模式,以为建设牌坊、设门票、贴宣传语就能撬动旅游经济。如果任由资本驱动脱离民意,景区最终会沦为“空壳景观”,游客来了又走,留下的是冷清。

文化遗产不仅仅是冷冰冰的石墙砖瓦,更是活生生的乡土记忆;景区管理不应只关注经济效益,还应讲究情感温度。只有在“看得见人”的基础上谈管理,才能实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发展愿景。

瑶里古镇的问题既是一次管理冲突的警示,也反映了当下文旅发展的盲区。我们不妨放慢脚步,放低姿态,在与村民同坐一条长凳、共饮一杯清茶中找回共识的起点。

解决票务之争的关键在于沟通与协商,而不是封堵。治理的人本逻辑应该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