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北半球提前进入“炙烤模式” 热浪席卷多国

访客 2025-07-14 18:43:28 26849
北半球多国遭遇热浪侵袭,提前进入“炙烤模式”,炎热的天气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也造成一定影响,持续高温天气提醒人们关注防暑降温,保护自身健康,各国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在积极应对,采取措施减轻高温天气带来的不利影响。

北半球今年夏天的高温比预期来得更早。6月,法国巴黎气温达到42.3摄氏度,打破了1947年的纪录;埃菲尔铁塔因热胀冷缩向西倾斜了20厘米。南欧的西班牙和葡萄牙也经历了超过43摄氏度的高温。在北美,美国凤凰城机场跑道因高温而破裂。

北半球提前进入“炙烤模式” 热浪席卷多国

欧盟气候监测机构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6月是全球有记录以来第三热的6月,平均地表气温为16.46摄氏度,比1991~2020年的6月平均气温高出0.47摄氏度。欧洲大陆在6月中下旬至7月初经历了两次显著的热浪。

北半球提前进入“炙烤模式” 热浪席卷多国

世界气象组织预警,2025年至2029年间,有80%的概率出现最暖年份,全球升温超过工业化前水平1.5摄氏度的概率达86%,这对全球气候变化将产生深远影响。

虽然北半球刚刚进入7月,但多地已感受到滚滚热浪。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六次评估报告显示,欧洲极端高温事件的频率和强度正在持续增加。到2050年,约半数欧洲人口可能在夏季面临高热或极高热应激风险,尤其是南欧地区。

自1950年以来,欧洲三分之二以上的极端高温天气出现在2000年之后。欧洲大部分地区不仅日间的高温天数增多,“热带夜”的数量也在增加。所谓“热带夜”是指夜间平均气温保持在25摄氏度以上。6月,地中海沿岸地区出现了10~15个“热带夜”,增加了与高温相关的健康风险。

世界气象组织认为,此次北半球遭遇的热浪与持续的高压系统“热穹顶”有关。“热穹顶”是指暖空气被困于地表附近,造成持续炎热、晴朗且干燥的天气。近年来越来越显著的全球变暖趋势进一步放大了“热穹顶”效应。

世界气象组织对全球六大区域的监测显示,1991年以来,欧洲、亚洲和北美洲地区表面平均温度呈显著上升趋势,其变暖速度明显超过同期全球平均水平。气候系统变暖的持续使得全球海平面上升、冰川消融的趋势显著加速。2024年全球海洋表面平均温度比2023年升高0.07摄氏度,同时,海洋上层2000米热含量也达到历史新高。

与高温对应的是极寒。目前正值冬季的南半球,阿根廷、智利、巴拉圭等国家在6月刚经历了破纪录的寒潮。世界气象组织认为,以温室气体排放为主的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暖和厄尔尼诺等气候系统内部自然因素相结合的共同作用,正在成为搅动全球格局的重要因素。

国际能源署发布的《全球能源回顾2025》显示,2024年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增长了0.8%,达到378亿吨,创下历史最高水平。这一上升导致2024年大气二氧化碳浓度达到创纪录的422.5PPM,超出工业化前水平50%。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监测显示,全球变暖下,发生在赤道中东太平洋3~7年周期的冷暖振荡现象(ENSO)对气候系统的影响显著增强。例如,在ENSO暖事件时,拉丁美洲和我国长江流域易出现洪涝灾害,而在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南亚次大陆和巴西东北部易遭受干旱。

以热浪为代表的极端天气不仅改变全球地貌环境,还会导致干旱和野火的频率和强度增加,从而对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2024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统计显示,去年,极端天气事件导致新增流离失所的人数达到自2008年以来最高纪录。截至2024年中,冲突加剧、干旱和国内粮食价格高涨等各种因素叠加,导致全球18个国家的粮食危机不断加剧。

7月3日,由《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等机构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2023年以来全球经历了一些有记录以来范围最广、破坏性最强的干旱事件,全球正面临严峻的干旱挑战。

根据安联集团旗下研究机构Allianz Research发布的一份报告,一天极端高温(气温超过32摄氏度)造成的影响相当于停工半天,热浪将导致今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0.6个百分点。

世界气象组织呼吁,为应对全球气候挑战,各国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如加强全球早期预警体系建设,并共享气象、海洋和极端天气数据,以提高发展中国家的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气候领域的投资与金融领域合作同样必不可少,国际金融机构和气候基金应增加对气候变化应对的融资支持,提升气候金融的透明度和可获得性。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