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别动不动就说一个时代结束了 哀悼泛滥与文化贫血
媒体不应轻易宣称一个时代结束,哀悼泛滥可能导致文化贫血,时代变迁是自然过程,不应过度悲情化,媒体应审慎对待时代变迁的议题,避免过度渲染终结氛围,以免误导公众情绪和文化认知,应关注文化发展的积极面,推动文化繁荣,避免陷入文化贫血的困境。
媒体:别动不动就说一个时代结束了 哀悼泛滥与文化贫血!时代,不仅仅是一个狭义的时间概念,在不同学科和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不应轻易地说“一个时代结束了”。
相声界老前辈杨少华去世的消息一夜之间刷屏。几天前,历史学者傅国涌突然病故,悼文也迅速在社交媒体上流传。上月下旬,“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蔡澜离世,网络上又是一片哀悼之声。
在这众多的声音中,不乏这样的表达:“杨少华的离去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傅国涌的去世意味着知识分子卖文为生的时代结束了”,“蔡澜谢世,香港四大才子终成回响,一个时代落幕!”这种现象并非偶然,对“时代”概念的滥用,以及自媒体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悼念文章,频繁使用“永恒”、“不朽”、“绝响”等形容词,实际上许多行业内的人事更迭、新陈代谢都被包装成“时代终结”,渲染成某种意义上的“历史断层”。这种修辞的“通胀”现象,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文化贫血的现实。
问题不仅在于社会面上的文化判断力缺乏,一些媒体也乐于参与其中,将虚假的历史意识通过戏剧性的方式呈现,以吸引流量。这种做法实质上是对公众历史认知的误导甚至消解。真正的文化转折不是精心设计的文化幻觉,不能失去辨识度。
过度发布宏大叙事式的讣闻容易导致年轻人对历史人物的重要性判断出现偏差。例如,即便是在文学界,一个当下网络文学畅销书作者与文坛巨匠巴金在媒体报道中的历史地位相似或相近,这势必扭曲公众的记忆坐标系。这种虚假的平等本质上是对文化评价体系的解构。在一个连哀悼“时代终结”都要靠复制粘贴来批量生产的现代社会,最该哀悼的是历史意识的缺失。
2018年,金庸和李敖相继去世,有媒体称金庸的离世是“武侠时代落幕”,也有媒体称“标志着一个文化符号的消逝”;李敖的去世则被描述为“敢言时代的终结”。这些说法引发了疑问:这到底是什么时代?
蓝天野和张洁,一位表演艺术家,一位作家,都在2022年去世。有媒体称蓝天野的离去“带走了一个舞台艺术的黄金时代”,张洁的去世则被描述为中国女性文学的一座高峰消逝。这些描述同样让人质疑中国戏剧和文学的“黄金时代”的真正内涵。
2023年6月,黄永玉去世,艺术评论界认为他的离世象征“一个自由不羁的艺术时代结束”。谢晋导演虽然去世多年,但每逢中国电影的重要节点,仍有人提及“谢晋时代之后,中国电影再无如此厚重的现实主义传统”。这引发思考:我们是否应该回到那个“厚重”的时代?是深深哀悼还是重新唤回一个所谓“自由不羁”的时代?
鲐背之年的杨少华先生寿终正寝,为什么会引发无数人的追念?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曾采访过侯宝林先生,谈及杨少华身上江湖气与书卷味兼具的独特气质。当时有传言说侯宝林讥笑杨少华的相声是“妖怪节目”。侯老借用钱锺书的一句“出新何术得陈推”,表达了他对改革时代曲艺家继承与创新的期望。
时代不仅仅是时间的概念,它在不同的学科和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用心感悟真正的时代终结,就像某一天的落日,就像云朵是有重量的,它会是绚丽的晚霞,会化为淅淅沥沥或滂沱汹涌。你我亲历或不曾亲历的每一次发生,都是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