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高铁从追赶到领跑 世界高铁看中国
中国高铁从追赶国际水平到领跑全球,成为世界高铁发展的标杆,中国高铁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在国内实现了大规模的发展,还向国际化方向迈进,为全球高铁建设树立了榜样,中国高铁的技术创新、质量提升和运营安全都得到了广泛认可,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目光,世界高铁看中国。
铁路诞生200年了。1825年,英国斯托克顿—达灵顿铁路正式通车,列车最高运行时速24公里;2025年,中国CR450动车组样车跑出每小时450公里的全球最快速度,再次刷新纪录。从时速24公里到时速450公里,跨越200年的巨变令人振奋。在这样特殊的节点,第十二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于7月8日至11日在北京举办。
中国高铁里程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70%以上。在第十二届世界高铁大会上,不少人感慨中国高铁实现了从追赶到领跑,站上了世界舞台中央。数据为证,15年前,第七届世界高铁大会首次在中国举办时,中国高铁里程仅7531公里。15年后,世界高铁大会再次来到中国,中国高铁营业总里程已达4.8万公里,覆盖全国97%的50万人口以上城市。15年间,中国高铁里程增加了5倍多,重塑了世界高铁格局。
CR450动车组样车是本届世界高铁大会的明星。作为中国研制的最新一代动车组列车,CR450引领着全球高铁潮流:与CR400相比,车体重量减少约10%,运行阻力、能耗指标分别降低22%、20%,牵引效率提升4%。CR450动车组样车已先后完成静态试验、低速试验、高速试验等,成功跑出450公里时速。今年8月起,CR450动车组样车将开展为期一年的60万公里运用考核,最快2026年底可投入商用。
长江入海口,一条水下隧道正在掘进。沪渝蓉沿江高铁崇太长江隧道全长14.25千米,设计时速350公里,由我国自主研制的“领航号”盾构机负责掘进。未来,崇太长江隧道将成为我国首条过江不减速的长江隧道。放眼神州大地,我国已建成10公里以上长大高铁隧道100多座。
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一跃跨千米”,福厦高铁采用智能建造技术实现设计、施工、运营等全过程一体化管理。经过多年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我国构建了完备的高速铁路工程建造技术体系。从北国冰城到热带海岛,从江南水乡到西北大漠,一批耐高寒、耐高温、耐干旱、耐风沙的特色高铁,让中国成为全球高铁运营场景最丰富的国家。
4.8万公里高铁网、4800多标准组动车组列车,如何充分运用运力资源,更好地满足旅客的出行需求?秘诀就藏在列车运行图里。目前,我国积累了大量的面向大规模复杂路网条件下的运行图编制优化经验,正持续开展智能编制技术的研究工作,不断推动列车运行图编制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庞大的网络、强大的运营能力,让中国高铁单日可发送旅客1600万人次,相当于一个超大城市的人口通过高铁网流动。
今日的中国,高铁承担了铁路76%左右的旅客发送量、69%左右的旅客周转量,相当于整体交通运输市场19%左右的旅客发送量、31%左右的旅客周转量,成为中长途旅客运输主力。
未来的高铁将更高速、更绿色、更智能。装备展上,中国中车带来了超导电动高速磁浮车,时速可达600公里。除了超导电动高速磁浮车,装备展还展出了常导高速磁浮车、常导中低速磁浮车。这些磁浮车的集中展出,不仅是中国磁浮技术从理论研究到工程实践的实力见证,更彰显了我国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全产业链自主创新能力。
去年3月,全国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在吉林长春顺利完成时速160公里满载运行试验。列车每公里平均能耗仅为5千瓦时,无论是零下25摄氏度,还是35摄氏度,均能安全稳定运行。中车长客股份公司高级工程师石磊介绍,正在抓紧研制时速250公里的氢能动车组,年底有望正式下线。
人工智能对高铁的影响早已深入方方面面。复兴号智能动车组采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时速350公里自动驾驶。在安全检测监测领域,依托图像智能识别技术,铁路“智能慧眼”可精准识别各类安全隐患、缺陷病害;在生产作业领域,水下设施设备检查机器人,可替代潜水员进行桥梁水下基桩自动化检测,降低工作风险;在学习实训方面,“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让高铁司机们的培训更扎实。
国际铁路联盟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全球高铁运营里程超过6.5万公里,每天有1万多列动车组在世界各大洲运行,每年有数十亿乘客受益于这种快速、安全、低碳的交通方式。高铁正进入全球扩张的新阶段,中国是全球高铁的领导者,也是鼓舞人心的力量源泉。
按照规划,到2025年底,中国高铁营业里程将达到5万公里以上,高铁网覆盖97.2%的50万人口以上城市;到2035年底,高铁营业里程达7万公里左右,覆盖城区人口50万人以上大中城市、主要城市群和重要经济板块等。以中国为代表,从欧洲到印度,从北非到东南亚,从中东到美洲,高速铁路正在不断加速发展。
雅万高铁是中国高铁首次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在海外落地。它将雅加达与万隆“城际交通”转化为“通勤交通”,缩短近2/3旅行时间,已累计发送旅客超1000万人次。老中铁路建成通车后,山不再高,路不再远。截至今年5月,全线累计发送旅客突破5300万人次,跨境运输货物量超1300万吨。
匈塞铁路驱动中欧合作加速驶向未来,中吉乌铁路项目正线工程进入实质性施工阶段。中国铁路秉承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理念,推动铁路基础设施“硬联通”。累计主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修订项目300余项,国际铁路联盟高速铁路领域全部13项系统级国际标准均由中国铁路主持制定。交流互鉴、携手发展,中国与世界共享方案,推动铁路规则标准“软联通”。
大会期间,国铁集团分别与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乌兹别克斯坦、白俄罗斯、法国、西班牙等国家铁路部门签署了合作文件,就跨境运输和国际交流合作等事宜达成共识。一张高铁网,丈量立体中国;一部合作史,共享高铁机遇。更高速、更绿色、更智能,驰骋吧,世界高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