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5年再造广东江苏山东3个经济大省 经济成就瞩目
中国五年内再造广东、江苏、山东三个经济大省,取得显著经济成就,这一成就令人瞩目,展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活力和潜力,通过不断努力和创新,这些省份在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和质量效益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为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五年前,“十四五”规划制定了一系列目标任务。如今“十四五”即将收官,各项指标进展如何?
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在各项主要指标中,经济增长、全员劳动生产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等指标进展符合预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人均预期寿命,粮食、能源综合生产能力等8项指标进展超过预期;规划确定的战略任务全面落地,部署的102项重大工程顺利推进。
从经济发展来看,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表示,我国经济总量连续跨越110万亿、120万亿、130万亿,今年预计可以达到140万亿左右,五年经济增量预计超过35万亿,相当于再造一个长三角,也超过了世界排名第三国家的经济总量。“十四五”前四年中国经济增速平均在5.5%,这么大的体量和增量,在经受各种风险挑战的冲击下还能保持这样的增速,在经济发展史上前所未有。中国是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第一货物贸易大国、第一外汇储备大国、第一能源生产大国、第一人力资源大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和社会保障体系,建成了全球数量最多的5G基站。“十四五”以来每年制造业增加值都超过30万亿元,我国连续15年稳坐全球制造业“头把交椅”,20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世界第一。
科技创新方面,陆上,全球第一座第四代核电站石岛湾基地投入商业运行;天上,第一座中国空间站“天宫”全面建成运营,“嫦娥六号”实现全球第一次月球背面无人采样返回,第一次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研制的国产大飞机C919实现商业飞行。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研发人员队伍,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达到26个、占比全球第一,高新技术企业超过46万家。2024年“三新”经济增加值超过24万亿元,相当于北京、上海、广东地区生产总值的总和。
民生福祉方面,我国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义务教育巩固率和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都在95%以上。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每五年增长一岁。“十四五”以来,每年城镇新增就业稳定在1200万人以上,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乡收入相对差距进一步缩小。402种药品新增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医保跨省结算更加便捷。全国护理型养老床位的占比提高到64.6%;在300多个地级市和人口大县建设了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努力让更多老百姓“托得起”“放心托”。
治理效能方面,中国的营商环境越来越好,全国统一大市场“四梁八柱”基本建立起来,民营经济促进法颁布施行,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清零”,全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限制措施缩减到29项,民营企业增加到5800多万户,比“十三五”末增长超过40%。
绿色发展方面,2024年,我国单位GDP能耗比“十三五”末下降11.6%,是全球能耗强度下降最快的国家之一。长江、黄河两条“母亲河”干流全线达到二类水质标准。随着国土绿化行动的推进,中国成为全球“增绿”最多最快的国家。2024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3140万辆,比“十三五”末的492万辆增长5倍多。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带动下,一级能效家电销售额占比高达90%。
安全保障方面,粮食方面,“十四五”支持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4.6亿亩,目前累计已建成超过10亿亩高标准农田,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能源方面,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力基础设施体系,发电装机容量占全球三分之一。
对外开放方面,2021年至2025年5月,外商累计对华直接投资4.7万亿元人民币,超过了“十三五”期间的总额。外资企业贡献了中国三分之一的进出口、四分之一的工业增加值、七分之一的税收,创造了3000多万个就业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