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阳养狗新规是保护还是过度管制?
沈阳的养狗新规旨在平衡狗只管理和保护,既规定了狗主人的责任和义务,以保障社区安全和公共卫生,也注重保障宠物的权益,该规定引发争议,有人认为是保护宠物和居民安全的必要措施,也有人认为对某些养狗行为的过度管制限制了个人自由,摘要字数控制在100-200字以内。
2025年6月,沈阳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养犬的全新管理规定,引发了市民,尤其是宠物主人群体的激烈反响。新规要求所有犬只必须植入芯片,同时规定若犬只三次未拴绳,将被强制收容。此外,对于烈性犬伤人事件,犬主不仅要承担高额罚款,甚至可能面临刑事处罚。这一规定一经实施,便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不少网友吐槽:“这管得比抓小偷还严!”
有市民分享了亲身经历。铁西区一名养泰迪的居民因为多次未拴绳遛狗,结果第三次被查到后,爱犬直接被带走送至收容所。这一事件在社区内引发连锁反应,许多养狗的居民开始焦虑起来,纷纷查询自家犬只是否需要装上GPS定位设备。虽然相关部门解释称,这是为了防止犬只走失,但仍有不少人质疑:“这是防狗走失,还是在监控人?养狗难道就要被卫星全天盯着吗?”不少养狗人感到无奈,甚至觉得自己与爱犬的关系被“电子锁链”束缚。
除了强制植入芯片与严格的拴绳管理,这项新规的收费标准同样备受争议。首年管理费高达500元,次年虽降至200元,但若犬只伤人,犬主将面临最高2000元罚款,严重者还可能被拘留。有养金毛的市民吐槽:“现在出门遛狗,感觉就像带着监控设备,每一步都被紧盯,根本不自在。”不过,不可否认的是,政策实施后,宠物犬丢失事件锐减六成,伤人事件也下降超过两成。有人承认,这样的“硬手段”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效果。
与此同时,沈阳部分区域也推出了一些配套措施,比如在公园增设专用遛狗草坪和宠物粪便清理箱,违规次数减少了八成。但在浑南区某些小区,不允许夜间遛狗的规定却引起居民不满,“我们交了物业费,难道就成了被圈养的人吗?”更有趣的是,受政策影响,藏獒等烈性犬价格暴跌七成,智能狗绳和宠物保险却意外火爆,智能狗绳价格翻了四十倍,宠物保险投保人数也在短短几个月内激增十五倍,宠物俨然成了“有保障”的特殊群体。
此外,沈阳还斥资两百万元修建了一座现代化动物收容所,配备暖气和自动喂食器,但现阶段收容的多数犬只并非流浪狗,而是因违反禁养令而被强制收容的烈性犬。有专家指出,与上海等城市采用的信用惩戒机制相比,沈阳的“零容忍”政策虽然立竿见影,但未免过于激进。有支持者认为,绝大部分伤人事件其实是因为犬主疏于管理,“八成狗咬人,都是主人没管好。”
如今,沈阳的养狗圈已明显分裂。一部分人抱怨规定太死板、太苛刻,觉得连正常的养宠自由都被剥夺;另一部分人则拍手叫好,认为早该整顿那些不负责任的犬主。甚至有人开始暗地里贩卖藏獒,牧羊犬、德牧等大型犬种只能在收容所的铁笼里望着窗外发呆。
有人感叹,这场新规背后的争议,已不再单纯是“养狗自由”与“公共安全”之争,更像是对城市管理理念的一次深度考验。究竟是要严防死守,保障绝对安全?还是应宽严相济,兼顾人性化管理?答案似乎还远未水落石出。
沈阳这份“最严养狗令”,既像是对不文明养犬现象的一剂猛药,又似乎在不经意间,让宠物主人成了“高压监管”下的群体。这场关于狗、关于人的城市治理“实验”,未来会走向哪里?没人敢轻易断言。唯有时间和更多人的智慧,才能给出真正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