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高温天气防热射病,学会防治热射病,安全度过高温天

访客 2025-07-08 14:35:48 71337
高温天气易引发热射病,为了安全度过高温天,学会防治热射病至关重要,应注意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做好防晒措施,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注意调节室内温度,如出现头晕、乏力、高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防治热射病的关键在于预防,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确保健康度过炎炎夏日。

随着夏季的全面到来,气温持续攀升,酷热难耐,不少人都感叹“热得喘不过气”。然而,在高温天气下,除了晒黑、脱水等问题,更需要警惕一种致命的隐患——热射病。

热射病是极其危险的急性热损伤疾病,其发病快、危害大,被称为“夏日急救大敌”,若未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导致不可逆的器官损伤甚至死亡。

高温天气防热射病,学会防治热射病,安全度过高温天

■热射病是如何发生的?

简单来说,热射病的本质是人体的“散热机制”崩溃。

正常情况下,人体通过出汗、呼吸等方式散热,以维持体温平衡。但当外界环境过于炎热,或运动过量、工作强度过大时,人体产热速度超过散热速度,就会导致体温迅速升高。一旦体温调节机制失控,体内热量无法释放,体温持续高涨,最终可能诱发热射病。

值得注意的是,从轻微中暑发展至重症热射病,过程往往非常短,甚至只需几个小时。

■哪些人容易中招?

不少人以为热射病是“老弱病残”的专属,其实不然。

虽说老年人、婴幼儿、体弱者因体温调节能力较差,容易成为“高危人群”,但实际上,长期在高温环境下工作、运动的群体同样面临风险。例如建筑工人、外卖骑手、快递员、军人、运动员等,他们长时间在户外暴晒,运动时又会产生大量热量,若未及时补水、散热,也极易陷入危险。

换言之,热射病并不是“夏季特有”的威胁,只要体内产热大于散热,任何人都有可能中招。

■热射病的典型症状

热射病最典型的表现是:

  1. 高热不退,体温往往超过40℃,但却无汗。

  2. 意识异常,表现为头晕、意识模糊、行为异常,严重时可能昏迷。

  3. 抽搐、呕吐、恶心、肌肉无力等。

  4. 严重者会出现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血压下降,甚至多脏器功能衰竭。

一旦发现上述症状,应立即采取急救措施。

■应急处理口诀:“移净降联喂防”

如果身边有人出现疑似热射病症状,切记以下“六字口诀”——“移净降联喂防”:

  1. 移——迅速转移:立刻将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远离高温环境。

  2. 净——脱净衣物:解除患者衣物,帮助散热。

  3. 降——降温急救:用冷水毛巾擦拭身体,或在腋下、腹股沟、脖颈等大血管附近放置冰袋、冰块,也可用凉水喷洒,促进散热。注意避免冻伤,可在冰袋外包裹布料。

  4. 联——紧急联络:立即拨打急救电话,请专业医疗人员介入。

  5. 喂——补水补盐:若患者意识清醒、能自主吞咽,可缓慢喂服含盐饮料(如运动饮料),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6. 防——防止窒息:若患者出现呕吐、抽搐,应将其侧卧,及时清理口腔异物,防止窒息。

■如何预防热射病?牢记“散补适药观查”

与其等到中暑再抢救,不如提前防患于未然。夏季防热射病,也有一套“六字诀”:

  1. 散——降温散热:避免长时间暴晒,外出戴遮阳帽、太阳镜,回家后可用湿毛巾擦拭手臂、后颈等部位,帮助散热。

  2. 补——补水补盐:高温环境下应适当饮用淡盐水、矿泉水,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以免电解质紊乱。

  3. 适——适度运动:户外运动需循序渐进,避免突然剧烈运动,尤其在高温时段。

  4. 药——备好药品:居家、户外均可适量准备藿香正气水、清凉油、人丹等防暑药物。

  5. 观——关注体征:高温环境中要及时留意自己和身边人的精神状态、体温、汗量等,发现不适及时处理。

  6. 查——查热指数:关注天气预报、热指数提醒,合理安排作息、出行计划,避开高温时段。

每年盛夏,因高温导致的中暑、热射病事件屡见不鲜,但只要我们掌握正确的防护知识,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救治,绝大多数人都可以平安度夏。

愿你我都能科学应对酷暑,健康迎接每一个热烈而明亮的夏天。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