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防晒衣没有黑科技贵的是智商税 防晒衣不防晒可以退一赔三
关于防晒衣,其实并不需要购买过于昂贵的款式,避免成为所谓的“智商税”,只要选择质量可靠、经过专业检测的防晒衣,其防晒效果是有保障的,如果购买的防晒衣并不能达到预期的防晒效果,消费者可以要求商家进行退换货并寻求赔偿,选择适合的防晒衣要理性消费,不要被不实宣传所误导。
近几年,防晒衣已然成为不少年轻人乃至中老年群体的“夏日刚需”。无论是短途出门、买菜遛弯,还是外出旅游、户外运动,几乎人手一件防晒衣。轻薄、透气、还能凹造型,看似功能满满的防晒衣,在各大社交平台上频频“种草”,成为不少人夏天衣柜中的“标配”。
但防晒衣真的有那么神奇吗?面对市面上价格悬殊、功能五花八门的防晒衣,消费者究竟是在为“黑科技”买单,还是在交“智商税”?
防晒衣没有黑科技贵的是智商税 防晒衣不防晒可以退一赔三
防晒效果与价格并无绝对关系,高价≠高防晒
“穿上某大牌的防晒衣,闷得像穿雨衣。”
“几千元的品牌防晒衣洗几次就起球、掉色,客服还不理赔。”
“某网红防晒衣质量差得离谱,到处勾丝,颜色也与宣传图严重不符。”
类似的投诉,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屡见不鲜。许多标榜高科技、强防晒的品牌防晒衣动辄上千元,但消费者的实际体验却与价格严重不符。
业内人士透露,所谓“防晒衣黑科技”,很多时候不过是噱头。防晒衣的价格差距,更多体现在品牌溢价、面料细节、设计剪裁等方面,而非纯粹的防晒功能。实际上,只要是衣物,都具备一定遮挡紫外线的能力。
广东省消费者委员会曾发布相关科普,明确指出:防晒衣确实可以防晒,但贵的不一定比便宜的更好。无论是哪家生产的防晒衣,只要覆盖了皮肤,都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挡紫外线,减少阳光直射伤害。
据记者调查,目前市面上200元以内的防晒衣,已基本能满足日常通勤、散步、买菜等日常防晒需求。而售价300元以上的防晒衣,更多则是针对专业户外活动,比如登山、徒步、露营等场景。
防晒衣选购有门道关键看标识
虽然价格不代表一切,但防晒衣的确有必要买得“对”。医生提醒,紫外线是导致皮肤老化的重要元凶,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皮肤很容易受损。因此,物理防晒依然是有效、可靠的防护手段。
根据我国相关标准,合格的防晒衣必须满足两个硬性指标:UPF(紫外线防护系数)大于40,且UVA透射率低于5%。只有同时达到这两个条件,才能被称为“防紫外线产品”。
如果是日常城市防晒,选择UPF40以上的产品基本足够;若是户外运动、长时间日晒环境下,建议选择UPF50+的防晒衣。
此外,挑选防晒衣时,还应关注面料成分。优先选择标有“吸湿速干”“防晒原纱”的产品,比如改性涤纶、尼龙等,这类面料即使多次洗涤,也不易影响防晒性能。同时,关注防晒衣是否有腋下、背部透气孔等设计,这样能更好地散热透气,提升穿着舒适度。
购买时,最简单直接的办法是看标签。正规防晒衣必须标注《纺织品防紫外线性能的评定》国家标准(GB/T 18830-2009)相关内容,且标明具体UPF值和UVA透射率。
防晒衣维权不难,保留证据是关键
尽管如此,不少消费者仍会因防晒衣的“货不对板”而陷入消费纠纷。对此,律师建议,若遇到此类问题,消费者首先要保存好购买凭证、商品页面截图、宣传图、产品指标说明等所有相关证据,以备维权时使用。
出现纠纷时,消费者应先与商家沟通协商,如协商未果,可以通过平台客服或售后通道申请退货、索赔;若商家态度消极或拒绝处理,则可拨打12315或通过全国12315平台进行投诉举报。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商家存在虚假宣传、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等涉嫌欺诈行为,消费者有权主张“退一赔三”的赔偿;若上述途径仍无法解决,建议通过法律途径,依法起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理性消费防“智商税”关注实际防晒力才是正道
防晒衣到底是“黑科技”还是“智商税”?答案其实很简单——防晒效果并非完全与价格挂钩。选择防晒衣时,消费者应理性对待品牌营销,注重实际防晒能力,认准权威标准和具体指标,切勿盲目跟风。
夏日炎炎,防晒衣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理性消费、科学防晒。毕竟,最好的防晒衣,不在价格高低,而在于是否真正具备防护功能、是否适合自身需求。别让钱包受损、权益受损,才发现原来自己只买了“面子”,而不是“防晒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