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暴跌40%!3个月亏3.7亿,曾经的中产标配,为何如今无人问津?
曾经备受中产阶层青睐的投资产品如今遭遇暴跌,短短三个月内亏损达3.7亿,跌幅高达40%,这一投资产品的衰败引发了广泛关注,人们纷纷质疑其价值和前景,这款产品无人问津,究竟是何原因导致其失去市场?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深入探究。
全球箱包巨头新秀丽在2025年上半年交出了一份令人失望的成绩单。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其销售净额同比下降7.3%,达到7966万美元;净利润更是暴跌42.6%,仅为4820万美元,较去年同期减少近半。毛利率也下滑1个百分点,至59.4%,主要原因是利润率较高的亚洲市场销售额占比下降。这对于一个曾被视为中产出行标配的百年老牌来说,无疑是一记沉重的打击。
新秀丽的辉煌始于对“飞行时代”的精准把握。二战后喷气式飞机的诞生催生了商务旅行的浪潮,人们急需一种安全可靠的行李箱来保护个人物品。新秀丽创始人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商机,率先采用镁合金等新型材料,研发出了轻便耐用、抗冲击的新型箱包。其巧妙的分层设计和固定带,让物品管理井然有序,深受当时中产阶层的喜爱,一时风靡全球。
然而,这股“便捷风”直到1995年才吹进中国。受制于当时的市场经济体制,新秀丽初期在中国市场的销售主要依靠与百货商店合作的“统购统销”模式,利润一直处于低迷状态。直到2001年中国加入WTO,新秀丽才真正抓住机遇,改变销售模式,在机场、高铁站等商务人士聚集地开设专卖店,实现品牌与客户的直接沟通。同时,针对中国消费者的偏好进行产品改良和创新,迅速打开了中国市场。2011年,新秀丽在香港上市,次年在中国市场销售额高达1.78亿元,成为亚洲第一大市场,一度占据中国箱包市场六成份额。
短短几年时间,新秀丽在中国市场的辉煌便走向了低谷。如今,机场候车厅里琳琅满目的箱包品牌,已鲜见新秀丽的身影;曾经令无数人兴奋不已的新秀丽箱包,如今却成了某些人眼中略显“老土”的过时象征。这其中有多重原因:
激烈的市场竞争是中国箱包产业蓬勃发展的结果,涌现出众多本土品牌以及来自全球其他品牌的竞争,价格战日益激烈,新秀丽的“耐用”优势不再独一无二。消费者可以轻松找到价格更低、品质相当甚至更好的替代品。新秀丽的设计风格长期以来偏向商务风,难以满足年轻一代追求个性化和高性价比的需求。虽然曾尝试邀请明星代言、推出“国潮”系列等,但收效甚微。与那些推出马卡龙色系、内置充电口、智能追踪等功能的竞争对手相比,新秀丽的产品缺乏亮点,缺乏对市场趋势的敏锐捕捉。新秀丽在社交媒体营销方面表现乏力,官方账号的互动率低,未能有效抓住直播带货等新兴营销模式的红利。即使是618等重要购物节,也未能充分利用流量进行推广。部分消费者对新秀丽的品牌认知度不足,甚至误以为是韩国品牌,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品牌形象和市场份额。
欧睿市场报告数据显示,2024年新秀丽未能进入中国箱包市场前13名。本土品牌李宁与新秀丽旗下的Samsonite市场占有率差距仅为0.1%,甚至部分本土品牌已超越新秀丽旗下的American Tourister和Tumi。艾媒咨询首席分析师张毅认为,随着中国中产及以上消费群体的不断扩大,国产箱包未来的发展空间巨大。
尽管在中国市场面临挑战,但新秀丽并非毫无作为。其在印度等新兴市场表现良好,中低端品牌美旅也取得了一定进展。新秀丽仍是中国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其百年品牌积淀和资源优势不容忽视。想要重回巅峰,新秀丽必须加大产品创新力度,紧跟潮流趋势,推出更符合年轻消费者审美和需求的产品,打破“商务风”的刻板印象。同时,积极拥抱社交媒体,提升品牌互动性和曝光度,精准投放广告,提升品牌认知度,并优化产品定价策略,平衡价格和品质,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求。正如新秀丽大中华区总裁马瑞国所言,必须“抓住飞着的苍蝇”,才能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和发展。未来,新秀丽能否成功转型,重塑辉煌,仍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