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公共场所的私密空间不得安人脸识别 新规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访客 2025-07-07 14:45:33 43538
新规保护个人信息安全,规定公共场所的私密空间不得安装人脸识别系统,这一措施的出台,旨在加强人脸识别技术的监管,保障公民的隐私权不受侵犯,人脸识别技术的滥用,曾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和公众担忧,新规的实行,将有效规范人脸识别技术的使用,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促进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

遇到“强制刷脸”问题时,根据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公安部联合发布的《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自2025年6月1日起,非必要情况下不得将人脸识别作为公共场所唯一验证方式。北京市网信办宣布,从7月开始,将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公共场所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人脸识别信息的专项治理行动,鼓励市民通过北京12345举报相关违法行为。

人脸信息属于敏感个人信息中的生物识别信息,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更改性,一旦泄露或被非法使用,将对个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构成极大威胁,甚至可能影响公共安全。近年来,随着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其应用场景不断扩展,包括社区、高校、银行和超市等场所都出现了刷脸的情况。

在便利生活的同时,“刷脸”也带来了新的隐私保护挑战。例如,某地一物业公司因将人脸识别设为进出小区的唯一通行方式而被居民告上法庭。法院最终判决要求物业公司删除原告的人脸信息,并提供其他出入小区的方式。在北京,也曾收到过关于网络平台要求录入人脸识别信息后不允许用户注销账号的投诉。

《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规定,任何机构不得以胁迫方式采集人脸信息,公共场所必须提供非生物特征验证选项。如果个人不同意使用人脸信息进行身份验证,应为其提供其他合理且便捷的身份验证方式。此外,处理超过10万人脸信息的机构需向所在地省级网信部门备案。目前,在市网信办指导下,已有69家单位完成了备案流程,相关部门正在跟进,确保个人信息依法合规处理。

7月起,北京市网信办还将与有关部门合作,针对交通运输、住宿旅游、教育培训等多个领域,开展公共场所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人脸识别信息的专项治理。

鉴于人脸信息泄露带来的风险,建议公众对非必要场景下的刷脸保持警惕,发现违规行为应及时向网信部门举报。在北京,市民可以通过拨打12345进行举报。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