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地高温持续 全国多地体验“桑拿天”
全国多地持续高温,许多地区迎来“桑拿天”,气温居高不下,热浪滚滚,这种炎热的天气让人们感到闷热难耐,仿佛身处蒸笼之中,这种天气状况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需要注意防暑降温,保持身体健康。
今年以来最强高温过程正在影响我国。本轮高温天气的特点是全国多地感到又热又闷。例如,广州早晨8时30分气温超过30℃,相对湿度达到77%,北京气温27℃但湿度高达91%。天津、河北中南部、辽宁、山东和河南等地也感受到了明显的闷热。随着暖湿气流向北推进,未来几天东北和华北等地即使气温未达35℃,但由于湿度大,体感温度也可能超过35℃。
这种高温潮湿的天气被称为“桑拿天”。专家解释,近期北京乃至华北地区的闷热天气实际上是副热带高压带来的一次“桑拿天”。在夏季,副热带高压导致天气晴朗少云,地面吸收热量后迅速升温。同时,副热带高压将海洋上的暖湿空气带到地面上,形成高温高湿环境。据气象数据测算,在相同气温下,相对湿度越大,体感温度增幅越明显。当气温达到32℃且湿度在50%左右时,体感温度即可达到高温标准;若相对湿度达到100%,体感温度甚至能超过50℃。
从全国范围来看,7月1日至7日,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和广西等地将持续经历“蒸桑拿”,高温天数较多。江南地区将是此轮高温过程的核心影响区域,不仅白天酷热,夜晚也难享清凉,部分地区最低气温也能达到30℃。黑龙江中西部、山东半岛、山西南部和陕西中南部由于降雨频繁,降雨过后湿度增加,也可能体验到“蒸桑拿”。相比之下,内蒙古大部分地区、青海、四川西部和西藏等地因海拔较高,天气相对清凉。新疆大部分地区虽然不会经历闷热桑拿天,但一些地方将面临高温炙烤,需做好防暑降温措施。
长期处于“桑拿天”这样的高温高湿环境会使人体散热能力减弱,导致体温调节失衡,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问题,进而引发头晕、乏力、心悸等中暑先兆症状。对于老人、孕妇、儿童以及慢性病患者来说,风险更为突出。为此,一般人群应做好室内降温,避开高温外出,并主动多次补水和补充电解质,不适时应及时就医。重点人群如老人、孕妇、儿童等尽量不要外出,确保外出时有人陪伴并保持联系,不适时也要及时就医。慢性病患者要遵从医嘱用药,监测健康指标,不适时要及时求助。户外作业者则需合理安排工作时间,注意补水和补充电解质,做好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