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大代表建议推广高铁遛娃舱 缓解亲子出行压力
人大代表提议推广高铁遛娃舱,以缓解亲子出行压力,这一建议旨在满足家庭出行中儿童照护的需求,通过设立专门的儿童车厢,为随行的孩子们提供更安全舒适的旅行环境,此举有望减轻家长在旅途中的压力,确保孩子们在出行过程中的安全与快乐,这一提议的实施将有助于提升高铁服务质量,满足家庭出行的多元化需求。
炎炎夏日,高铁车厢内冷气充足,却难掩一位年轻母亲的焦虑。她已经尽力安抚,但孩子的哭声就是止不住,周围乘客投来的不满目光让她倍感压力。
暑运高峰将至,高铁车厢里的“带娃难题”再次成为社会关注话题。据某在线旅游预订平台发布的《2025暑运出行趋势报告》显示,今年暑期亲子游出行需求激增,暑运民航国内航线亲子客群占比预计约为35%。然而火车上高频出现的“熊孩子”“厌童”等诸多“非儿童友好”舆情,让不少家长对长途出行望而却步。
市人大代表、市妇联主席张华建议,铁路部门应加强“适幼化”服务建设。另一位市人大代表白雪提出,在高铁上设置和推广“儿童车厢”,打造“家长安心、乘客舒心”的出行环境。
暑假准备带孩子去武汉旅游的母亲道出了幼童家长们的心声。白雪代表本身是一位4岁女孩的母亲,也深有同感。乘飞机或坐高铁出行时,女儿有时会玩座位前的小桌板,她担心会影响到前面的乘客,所以随身带一些小玩具和零食以转移她的注意力,但不能确保百分百控制好她不打扰到其他乘客。
社交媒体上有一个关注度很高的帖子,发帖者亲述,怕孩子在高铁上吵到别人,就买了一斤豆子让孩子挑捡。镜头里的女娃整个途中都在专注挑豆子,从上车一直“挑”到了下车。众人纷纷留言,有人羡慕这么听话的孩子,有人担心豆子掉下来会闯祸,有人认为能认真挑一路豆子的小孩本身就是乖巧的,还有人鸣不平,认为如此小的孩子却要照顾其他大人的情绪是可悲的。
不少带娃家长有被车厢乘客“歧视”的经历。三岁的女儿在火车上叽里呱啦说话不停,整个车厢的人都麻了,有人叫她管一管娃。另一位家长的孩子哭了一个小时,后排一位男子直接吼她,让她抱孩子出去,她庆幸自己忍住了,没有跟他吵起来。
这种因儿童嬉闹引起的摩擦,很有可能会上升到争吵,甚至肢体冲突,有的车厢冲突事件还会被社交网络曝光,引发更大的舆情。相当一部分群体认为,儿童在车厢吵闹喧哗是不文明行为,家长没有管好孩子,影响到了他人的权益,甚至还有人呼吁设置“禁童区”。
市妇女干部学校家庭儿童部教研员高明艳认为,6岁以下幼童是一个有独特需求、独特感知和表达方式的群体。客观上来说,年龄特质与长途列车的时间长、空间挤、晃动大等因素叠加,使得他们极易发生哭闹、吵叫、碰触周边座位等不可控情况,幼童家庭有苦难言,仅靠提醒难现实效。
高明艳提到,在德国制定法律专门保护6岁以下儿童游戏、吵闹、喧哗的权利,将儿童的这些声音归入“自然声”类别,并明确规定,儿童游戏和吵闹声应该得到社会的容忍。
上海客运段高铁乘务人员为小朋友准备彩绘、蜡笔和贴纸等“哄娃神器”。张华认为,一些不管孩子年龄大小就粗暴斥责他的嬉闹行为,以及一些无差别厌恶、排斥儿童的“厌童”现象,侵害了儿童的基本权利。
据了解,《儿童权利公约》是第一部有关保障儿童权利且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性约定,中国是缔约国之一。自通过以来,儿童优先的原则、儿童权利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张华认为,火车作为移动的公共空间,也应该遵照“儿童优先”“儿童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并根据其特殊性为儿童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公共权利支持。
高明艳认为,火车上局部的冲突如果处理不当,再经过舆情发酵,易“以点带面”,形成不良社会趋势或者社会现象,致使家长们战战兢兢、年轻人更畏惧生育。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消解,大众对育儿易产生负面观感,加重生养焦虑。
高铁车厢“带娃难题”该如何解?记者了解到,为解决带孩子乘坐高铁时的困扰,国内外一些火车专列设置了特定的“儿童车厢”,俗称“遛娃舱”。瑞士就有这种专门为带娃乘客设计的“儿童车厢”。车厢里面除了儿童娱乐设施,同时允许无娃乘客使用。一位体验过的上海妈妈回忆,孩子们玩得很开心,其他乘客包括使用电脑办公的,也对噪音表现出包容。在芬兰、日本,也有不少这样的“遛娃车厢”。
国内也有创新尝试。去年春运期间,厦门开往上海的G1654次列车推出了“遛娃车厢”,推出后各方反馈良好,还一度冲上热搜。今年1月,中国铁路南昌局升级了“遛娃车厢”,受到众多网友的点赞。粤港澳大湾区由广州南开往梅州西方向的列车也设了“童趣车厢”,好评不断。
也有人对“儿童车厢”持保留态度,认为考虑到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高峰期“一票难求”的现状,在当前运力条件下,推广儿童车厢可能存在资源分配的现实难题。但大多数人认为,高铁“遛娃舱”上线,体现了公共服务的人性化考量,为亲子家庭提供了更多出行选择,堪称现代育儿家庭的“出行福音”。
两位代表均赞成设立和推广“儿童车厢”。张华建议,将与商务车厢对应的另一端1-2节车厢改造为“亲子车厢”,使用“一大一小”亲子座椅,并将车厢内的部分空间设置为游乐区或绘本角。她还提出,全新设计制造的列车可直接尝试“亲子车厢”,并充分考虑多孩家庭日渐增加的趋势,设置“家庭包厢”,将不同功能区和不同旅客群体更有效地分隔开来。
鉴于寒暑假是亲子游出行的高峰,张华建议,优先在亲子旅行的热门线路上试点应用“亲子观光”专列,将其与普通客运列车区分开来,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白雪认为,儿童友好出行环境的建设不应局限于车厢内部,车站候车区域同样需要优化升级。以上海站为例,南广场设立“重点旅客候车室”,将携带儿童的家长纳入服务范围,即使未提前预约也可使用。该候车区不仅空间宽敞,还专门设置了儿童游乐区,为亲子家庭提供了舒适的候车环境。
张华认为,要以“疏”代“堵”,增加精细化、个性化服务。比如:购票时增加“不购票婴幼儿信息”选项,以便利用算法按年龄从小到大的顺序优先倾斜资源;对于0-3岁婴幼儿,优化母婴护理台环境,预留婴儿车放置空间;将列车内部分卫生间改造为空间稍大的家庭卫生间,内含换尿布设施。
除了硬件设施的改善,服务理念的升级同样重要。白雪以航空公司的做法为例,有些航司会为小乘客准备拼图、贴纸等适龄玩具,这种服务看似简单,却很贴心,也能有效缓解孩子在密闭空间的不适感。高铁也可以借鉴这样的服务理念,不一定要免费赠送,可以提供选购服务,让家长根据孩子喜好自主选择。
这种精细化服务正在逐步落地。去年暑运期间,针对儿童旅客数量增多的情况,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推出“哄娃包”、儿童餐等特色服务,满足小乘客的多样需求,颇受好评。
中国铁路上海局表示,将继续推动列车“适幼化”服务。优化婴幼儿购票流程,向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汇报,建议在铁路12306网站和APP购票时增加“不购票婴幼儿信息”选项;设计制作《文明出行——漫画西游》儿童读物,在部分列车上试点设置“书香列车”,向儿童赠阅书籍。同时,积极开展设置亲子车厢、亲子座椅、家庭包厢、亲子旅游专列等可行性研究,努力满足不同旅客的出行需求,为旅客提供更加舒适、便利的出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