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年前命案嫌疑人竟变身智库专家 逃亡31年终落网
一名命案嫌疑人在逃亡31年后被发现并落网,期间竟变身成为智库专家,该嫌疑人曾在31年前涉及一起命案,之后一直在逃,如今被抓获,落网前其在学术界颇有声望,成为智库领域的重要人物,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处理中,命案嫌疑人逃亡31年后落网,期间变身智库专家,案件正在进一步处理中。
2025年初,大连市甘井子公安分局的一间办公室里,刑侦大队大队长张林正反复比对两张照片:一张是1990年代初的黑白结婚照,另一张是时下在京活跃的“智库专家”王辉的近照。照片中,一位青涩年轻人和一位略显发福的中年人,乍看毫无关联,但通过“人脸识别”系统和大数据分析,警方终于从蛛丝马迹中捕捉到了31年前命案逃犯的踪迹。
2025年2月17日,警方在北京通州宋庄艺术区将“王辉”抓获。面对民警,他的第一句话竟然是:“你们是谁?抓我干什么?”这个自称“李辉”“王辉”的人,其真实身份正是1994年在大连甘井子区持刀致人死亡后潜逃的李小力。
31年前命案嫌疑人竟变身智库专家 逃亡31年终落网
血案缘起:母子吵架护短,酿出人命
1994年8月18日晚,大连甘井子区某村的四户联排房中,邻里矛盾突然激化。李小力的母亲因录音机声音过大与对门邻居发生争执,邻居一家老小上门理论。李小力听到争吵,从屋中取出一把刀,冲出去刺伤两人,其中一人当场死亡,另一人重伤。
目击者称,争执并未升级为斗殴前,李小力已持刀闯出。事发后他立即逃跑,警方虽迅速立案并开展追捕,但由于当时技术手段有限,加之李小力并不在常住地居住,信息掌握极少,导致案件一拖就是三十余年。
锁定嫌疑:虚构身份混迹“高知圈”,最终难逃法网
随着公安系统不断升级,2024年,大连警方重启积案清查工作。警方通过早期留存的黑白证件照、人像比对和新一代数据建模手段,逐步筛查出与李小力面貌相似的嫌疑人“王辉”。
这一名叫“王辉”的人,户籍登记于河北廊坊三河市,自称无父无母,且有改名记录。他平日活跃于北京,是某自媒体平台的高频发声者,还自封为“智库专家”“经济学博士”“营商环境顾问”“资深媒体人”,频繁出现在各类政策论坛、学术会议和文艺场合。
警方发现,“王辉”不仅使用多个身份(李辉、王辉),还在朋友圈和文章中频繁发布自己参与讲座、接待外宾、出席文化活动等信息。对外宣称自己在东南亚与各类高层有联系,并暗示自己“有官方背景”。但种种浮华的背后,是警方步步紧逼的调查与锁定。
实为逃犯的“智库院长”:自媒体文章靠AI拼凑,生活早已潦倒
在抓捕前,“王辉”的账号在某门户网站共发布文章7400余篇,内容覆盖从经济政策分析、玉石收藏、留守儿童关爱到AI医院失业危机,可谓无所不谈。这些文章吸引了2000多万阅读量,一度让他“声名鹊起”。
然而,据警方透露,李小力其实并无真才实学,他的文章多数来源于网上搬运内容再由AI重写拼接而成。他擅长的是“混圈子”:参加饭局、结识自媒体、艺术界、古玩圈的人,再以虚构身份吸引关注,逐步建立虚假“权威”形象。
朋友张甲回忆:“他话不多,也不幽默,但会借场合包装自己,一口一个‘我有两个身份’。”甚至有人听说他是因“官方任务”才不能使用真实身份。
现实中,这位“院长”生活颇为拮据。警方走访其在北京的租住房,发现屋内贴满水电催缴单,房租拖欠已逾一年。中介称,“王辉”2018年还在潘家园开古玩店,经营失败后搬入如今租住的群租房,靠在宋庄某艺术馆打杂维生,每月收入不过3000元。
与此同时,他还欠下数万元网贷,征信报告满是逾期记录,完全看不出曾被称作“辉哥”“李总”的风光模样。
改名漂白三次:从理发店到自媒体,“我是谁”成最大问题
李小力逃亡初期,曾潜伏在内蒙古某地,通过中间人用假身份落户,改名为“王勇柱”。此后两三年辗转吉林白城,期间结识女友并合伙开演艺公司,再靠着人脉推荐进京发展。
2013年,他将户口落至河北廊坊,并以“王辉”之名生活至今。这段时间,他频繁更换居所,借“自媒体”之壳出入各类社会活动,打造“学者”形象,最终竟能“讲课”“发文”“受采访”,让不少不明真相者误以为他确有真本事。
民警马剑平指出,“他就是一个擅长混圈子的人,靠嘴皮子、包装、虚构背景维持人设,骗不了专业人士,但在一些外行眼里,却能唬住一大票人。”
当年的刀,终究未被遗忘;31年伪装,一朝崩塌
警方最终在2025年2月17日将李小力抓捕归案。面对民警,他先是情绪激动地否认身份,辩称当年是正当防卫。随着大量证据的呈现与目击者证词的还原,他逐步崩溃,承认自己就是1994年刺死邻人的逃犯。
从北京押回大连的路上,李小力向警方回忆自己的成长,说自己“脑子活、但爱打架”,自认性格遗传母亲,“她太较真,总跟人吵架,我当年就是看她吵不过才冲出去拿了刀……也怪她,我后来这么多年都没能回家。”
张林感叹:“刚逃的时候他害怕,后来习惯了,觉得民警也忘了他。”但技术的发展、案件机制的推进最终让这个长达31年的谎言走到尽头。
当民警让他在笔录上签名时,他停顿了一会儿,低头写下了“李小力”三个字。“我已经几十年没敢写这个名字了。”他喃喃地说。
如今,李小力因涉嫌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已被检方正式提起公诉。这场从偏僻村落出逃、以虚构身份混迹北京社交圈三十余年的伪装之旅,终以法律的落幕宣告终结。对于被害人家庭而言,迟到的正义终将来临;而对于整个社会,这桩旧案也再次敲响警钟——罪责无论早晚,终有追清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