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IC首日重磅嘉宾们传递出哪些信号 探讨AI未来与全球协作
WAIC首日,重磅嘉宾聚焦AI未来与全球协作,传递出几大关键信号:一是AI正成为推动全球科技进步的核心动力;二是各国在AI领域的竞争与合作并存,强调跨国协作的重要性;三是AI技术的发展将深刻改变产业结构和生活方式,引发社会变革;四是强调AI伦理和安全问题,呼吁业界共同应对挑战。
今天,世界人工智能聚焦上海。7月26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盛大开幕,会场内外人潮涌动,顶尖AI科技与产品纷纷亮相。
大会首日,全球AI领域的顶尖学者、行业领袖和创新先锋齐聚一堂,探讨智能时代的未来图景。讨论围绕AI技术突破、全球治理、产业落地及国际合作等重要话题展开。
在主论坛上,图灵奖得主、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人工智能之父杰弗里·辛顿(Geoffrey Hinton)强调了训练“好AI”的必要性,以避免“养虎为患”。辛顿指出,人类理解语言的方式可能与大语言模型相似,但大语言模型远优于依赖类比信号的人类大脑。他认为,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基础原则是将软件与硬件分离,这使得同样的软件可以在不同硬件上运行,而人类无法做到这一点。同时,程序中的知识可以永久保存,而人类的知识传递效率低下。辛顿表示,几乎所有专家都认为我们将生产出比人类更智能的AI,当这些智能体变得比人类更聪明时,人类需要找到办法训练它们,使其不消灭人类。他建议建立一个国际网络来研究如何训练AI,使其不想统治世界,并愿意做辅助工作。
MiniMax创始人闫俊杰在主题演讲中提出了一个确定性的观点:AI 会变得越来越强,而且这种增强几乎是没有尽头的。他认为,AI领域一定会有多个玩家持续存在。原因有三:首先,目前所有模型都依赖对齐,不同的对齐目标反映了不同公司或组织的价值观,导致模型表现各异;其次,最近半年的AI系统已发展成多Agent系统,单一模型的优势逐渐减弱;最后,开源模型的涌现使得最好的开源模型越来越多,逼近最好的闭源模型。基于这三点,闫俊杰认为AI一定会被掌握在多家公司的手中,并且会变得越来越普惠,使用成本也会变得更加可控。
在WAIC 2025首日的主论坛上,一场别开生面的“炉边对话”展开,对话双方是香港科技大学校董会主席沈向洋和Relativity Space执行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两人从互联网崛起、云计算变革到如今的AI浪潮,探讨了全球竞合新格局。施密特强调,当前AI发展正进入临界点,不仅带来技术突破,还重构社会结构。他指出,技术创新与风险管控之间的平衡成为全球AI治理的核心命题。施密特特别强调,国际协作需要建立在价值共识的基础上,中美作为AI领域的两大核心力量,必须遵循“先理解、再合作”的基本原则,才能确保技术发展的安全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