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津冀织就一小时交通圈 重塑区域新图景
京津冀地区正致力于打造一小时交通圈,通过加强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交通网络布局,实现了区域交通的快速便捷,这一举措重塑了区域新图景,促进了城市间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这一小时交通圈不仅缩短了城市间的距离,也加速了区域一体化进程,推动了京津冀地区的经济繁荣和发展。
第十二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国高铁的发展备受瞩目。高铁不仅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经济格局,还重塑了京津冀地区的时空版图。截至2024年底,区域内高铁运营里程已达2669公里。这个高铁网络让周末旅行变得轻松,产业同城时代悄然开启,优质医疗资源也得以精准分配到各地。
7月初,上班族陈悦与朋友相约周五下班后去崇礼过周末。他们乘坐G7837次列车从清河站到太子城站,全程仅需1小时。周六中午,他们在太舞酒店的宜二招餐厅用餐,这家店在北京东城区总是排长队,但崇礼分店无需排队,味道也不错。午饭后,陈悦和朋友乘坐缆车上山消磨时间,享受凉爽的山风和美景。周日下午,他们乘坐D9266次列车返回清河,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周末。
社交媒体上,崇礼因避暑宝地、欧式小镇等标签而声名鹊起。唐山的河头老街、承德的元宝山商街和沧州的大化工业遗存文化区也吸引了众多游客。从北京出发,高铁1小时内就能到达这些目的地,便捷的交通让游客能迅速放松心情。
高铁还激活了产业发展。河北第六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部位于北京,生产基地设在唐山高新区。公司负责人杨胜为表示,交通优势是吸引企业的重要因素之一。唐山西站到北京站只需约1小时,通勤便利有助于员工交流和业务开展。此外,唐山高新区的机器人产业集群也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公司正围绕煤焦化工、汽车等行业的质检、分拣等工序推动产品落地,并已成为唐山市近30家企业的合作伙伴。
2024年5月,京津冀·“机器人+”产业园在唐山高新区正式启动,通过联合攻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推动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北京城市副中心站枢纽预计年底基本建成,投运后将与唐山市实现半小时通达,进一步提高两地产业交流协作水平。
高铁也让优质医疗资源得以精准分配。清晨7时11分,G485次高铁从北京西站出发,43分钟后抵达保定东站。几位特殊乘客快步下车,直奔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医院。心脏内科副主任医师崔烺自2018年起便开启了“双城生活”。每周二、四出门诊,周三查房做手术,他在保定顺利开展了先心病及心律失常介入手术,极大提高了保定院区心脏内科诊疗水平。2015年,保定市儿童医院由北京儿童医院托管,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中首家跨省托管的公立医疗机构。十年来,共有420多位、2.1万人次北京专家来到保定,诊疗患者5.4万人次。仅2024年,北京专家门诊诊疗患者15038例,会诊住院疑难病例4059例,开展专家手术3033例。
高铁缩短了京保间的时空距离,托管打通了优质医疗资源流动的动脉。这场协同发展的实践,增强了保定及周边百姓的获得感与认同感,成为京津冀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的生动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