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广东佛山5200只“灭蚊鱼”上岗 助力防控基孔肯雅热

访客 2025-07-27 16:05:10 76010
广东佛山投入5200只“灭蚊鱼”进行防控工作,旨在助力防控基孔肯雅热,这些特殊的鱼类通过食用蚊子的幼虫来减少蚊虫数量,从而降低疾病传播风险,这一举措展现了生物防治在疾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提醒人们关注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共同应对公共卫生挑战。

截至7月24日,佛山市五个区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超过4000例。中国疾控中心病媒生物首席专家刘起勇解释了今年疫情规模较大的原因。

多种因素导致这次疫情超过了历史上的几次小规模暴发。外部环境流行强度高是主要原因之一。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发出警报,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发现基孔肯雅病毒传播情况。病毒输入我国后,由于存在伊蚊这种传播媒介,进入了本地循环,引发本地疫情的小范围暴发。此外,今年的气候特别适合蚊虫繁殖,且此次输入的病毒是印度洋流行株,容易被伊蚊传播。

基孔肯雅热通过媒介伊蚊传播。携带病毒的蚊虫叮咬人后,病毒在人体内大量繁殖,随后释放到循环系统中,引起发热、出疹或关节痛等症状。从发病前一天到第六天,这段时间蚊虫叮咬人后会被感染,病毒会在蚊虫体内大量繁殖并进一步传播。

基孔肯雅热最典型的临床症状是剧烈关节疼痛,部分患者会因疼痛而蜷缩身体。约有20-30%的感染者会出现关节痛,大多数症状会在几周到几个月内消失,但也有一定比例的人症状持续半年甚至一年,造成劳动力下降和关节活动障碍等后遗症。

夏季是蚊子繁殖季节,伊蚊在我国广泛存在。对于没有出现确诊病例的地区,一般性防护即可。有流行病例的地区要加强灭蚊和个人防护,特别是在临近病例的区域,应采取有组织的灭蚊行动。统一时间点蚊香可以提高效果,避免室外蚊虫进入室内。

预防基孔肯雅热的关键在于防止伊蚊叮咬。选择驱蚊剂时应注意标识中的农药登记证号和生产许可,确保其安全有效。使用驱蚊剂时要根据产品标注的有效期和保护力进行涂抹。户外活动时建议穿着浅色长袖衣裤。

广东佛山禅城城管在亚洲艺术公园和中山公园投放了5000多条“灭蚊鱼”,旨在降低蚊虫繁殖率,通过生物防治方式减少蚊虫密度。采用生态防控手段既能减少化学药剂对环境的影响,又能构建长效防控机制。

佛山市禅城区农业农村局印发《关于加强农村蚊媒传染病孳生地防控工作的意见》,要求各镇(街道)指导辖区各村通过完善村规民约等方式落实防控工作。拒不配合防控或房屋多次出现阳性积水的村民将受到通报批评,并暂停部分福利。多个村庄已将蚊媒传染病防控要点纳入村规民约,并召开防控动员会。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