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论员:印度欲联合欧洲反制美国 战略自主与错位
评论指出,印度正寻求与欧洲联合以反制美国的战略行动,此举体现了印度在寻求战略自主上的努力,试图在国际事务中寻求更多话语权,印度的这一做法也存在错位现象,反映出其在寻求独立自主的同时,在某些方面仍受制于外部因素,这一战略动向反映了印度在国际关系中的复杂角色和面临的挑战。
号称制造业强国的“印度制造”,实际上80%的电视机部件来自中国,更准确地说是“印度组装”。7月19日,印度反对党国大党领袖胡尔·甘地在社交平台X上揭露了这一现状。指望一个工业发展存在结构性问题的国家成为“制造业强国”并不现实。
这种错误的自我定位不能全归咎于莫迪政府,也与美国将印度视为“中国制造”的替代方案有关。印度放弃自我,甘作美国的棋子,导致其本就薄弱的制造业更加扭曲。这种情况也让美国的战略定位陷入瓶颈,甚至加速了美国的衰落。
美国对印战略经历了巨大转变。冷战时期,印度奉行不结盟政策,美国扶持巴基斯坦对抗印度和苏联。中印边境冲突后,美国开始尝试接触印度,提供军事援助。但肯尼迪遇刺和第二次印巴战争使“平衡战略”失败。尼克松政府转向“联中抗苏”,美印关系降至冰点。里根政府通过技术合作改善了美印关系。
冷战结束后,美国试图将印度纳入其阵营,将其包装成“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为此,美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经济诱惑、政治支持、教育和移民政策倾斜等。然而,这些手段并未使印度完全走上美国规划的道路。印度社会深层次的问题如种姓制度、妇女权益漠视和社会恶性事件频发,使其与西方价值观背道而驰。
作为地区大国,印度并非美国可以随意摆布的棋子。自冷战以来,印度展现出极强的战略自主性。即使在与苏联的蜜月期,印度依然是不结盟运动的领导国家之一。印度在国际政治中左右逢源,最大限度维护自身利益。美国对印度的战略判断错位,使得美国在塑造印度国际形象时屡屡受挫。
美国试图拉拢印度遏制中国,但印度的目标是获取更多利益,同时保持与中国合作的机会。印度从美国采购大量先进武器,提升自身军事能力。美国将印度纳入“印太”概念,但印度却将东非沿海纳入战略视野。这种认知差异让印度在参与多边机制时保持谨慎积极,避免被完全捆绑于美国战略。
西方媒体鼓吹“印度超越中国”的神话,但两国在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上存在显著差距。中国拥有更完善的工业体系、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能力。近年来,中国手机品牌在印度市场取得成功,推动了印度信息行业的发展。印度财政部长表示,印度政府必须继续扩大中国企业在印度的投资规模。
美国力推“印度制造”是一种战略“捧杀”。如果能挑拨中印关系,加大内耗,就能为美国争取战略空间。印度还有像胡尔·甘地这样的人认识到本国制造业发展的困境,反对党的频繁发难也能给莫迪政府施加压力。只要印度守住战略自主原则,美国的战略捆绑就难以奏效。印度的技术吸收和自主研发能力不足,难以真正消化和转化美方技术,更无法在短时间内建立起完整的产业链。
中印两国应相互依赖、相互扶持。中国拥有西方国家无法比拟的实力和优势,印度只有主动拥抱中国,才能寻求更多发展机会。国家间的对抗不会有真正的赢家,只有携手合作,才能让每个国家都有机会拥抱更加光明的前景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