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应对基孔肯雅热 专家解读与防控建议
针对基孔肯雅热这一病毒性疾病,专家提出了一系列应对策略和防控建议,了解基孔肯雅热的传播方式和症状至关重要,采取预防措施,如避免前往疫情高发区,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等,对于已经感染的患者,专家建议尽早寻求医疗帮助并进行隔离治疗,加强疫苗接种和社区健康教育也是防控基孔肯雅热的重要措施,通过了解、预防、治疗和宣传教育,可以有效应对基孔肯雅热。
近期,我国南方个别城市出现了基孔肯雅热输入疫情并引发本地传播,欧洲多国也报告了输入性病例。世界卫生组织于22日发出相关警报,提醒各国做好应对准备。
基孔肯雅热多数患者为轻症,重症及死亡病例较为少见。该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没有证据显示人与人之间会直接传播。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段蕾蕾表示,基孔肯雅热可防可控可治。疫情传入后,广东佛山迅速启动应急响应,统筹医疗资源确保患者得到有效救治。
在佛山市顺德区乐从医院接受治疗的谢女士说:“经过4天治疗,我今天可以出院了。”她最初感到手腕和脚踝肿痛,通过按时服药、穴位贴敷和艾灸治疗,症状得到了缓解。佛山市已指定53家二级及以上医院作为定点收治医院,并加装多项防蚊措施,每张病床均配有蚊帐。
佛山市累计报告确诊病例3645例,均为轻症,已有2018例痊愈。佛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文曦表示,当地主动扩大搜索范围,持续加强对既往相似症状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检测。国家疾控局、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已派出专家组指导疫情防控工作,重点是切断社区传播和疫情外溢。
佛山市不少村庄发动驻村工作组、污水管网施工单位、保洁单位、消杀单位统一行动,按照“单点突破+全域防控”的方法,在稳控现有疫点基础上,将全村蚊虫孳生地清理工作前置。许多热心村民加入志愿者队伍,对长期闲置、卫生状况较差的房屋进行排查,逐间验收,确保“入户一间、过关一间”。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健康提示,基孔肯雅热的潜伏期一般为1至12天,多为3至7天。发热会持续1至7天,伴有寒战、全身肌肉疼痛、呕吐等症状;皮疹多出现在发病后第2至5天;关节疼痛主要累及手腕和踝趾等小关节,腕关节受压引起剧烈疼痛是本病的重要特征。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尤其是有蚊虫叮咬史或者疫区旅居史者,应立即就医治疗。
个人防护方面,外出时尽量穿浅色长袖衣裤,减少皮肤暴露面积,并在裸露皮肤上涂抹含避蚊胺、避蚊酯的驱蚊液。在家中安装纱门纱窗,使用蚊帐,必要时使用电蚊拍、灭蚊灯等。此外,在流行期尽量减少在户外树荫、草丛等地逗留时间。
佛山市全域推进爱国卫生运动,聚焦环境卫生整治、孳生地清理、成蚊灭杀三大重点措施,组织专业人员入户灭蚊。98%的疫点村居已由高风险降到中风险以下。同时,通过网络向公众发送“告全体市民书”,组织人员入户派发防疫宣传资料,普及防控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