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基孔肯雅热为何在今夏天病例数上升 多因素导致传播增加

访客 2025-07-25 17:36:40 76606
今年夏天基孔肯雅热病例数上升的原因涉及多因素,传播增加可能是由于气候因素,如降雨和温度适宜病毒繁殖;也可能是人群行为变化,如社交活动增多导致病毒传播机会增加;部分地区卫生设施不足和防控措施不到位也是病例上升的重要原因,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促使基孔肯雅热传播加剧。

今年夏天,基孔肯雅热在全球及我国传播较广。世界卫生组织通报称,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发现基孔肯雅病毒传播情况,约550万人面临这种蚊媒病毒的风险;在我国广东地区,病例数也在上升。截至2025年7月23日,佛山市顺德区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3317例。

基孔肯雅热为何在今夏天病例数上升 多因素导致传播增加

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顾金保指出,基孔肯雅热病例数上升主要与病毒变化、蚊虫媒介和人群流动有关。近年来,基孔肯雅病毒发生了一些基因突变,变异后的病毒更容易通过白纹伊蚊传播。气候、环境、城市化以及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等因素都影响了蚊媒传染病的传播。随着全球变暖,病毒媒介范围不断扩大,种群密度不断上升,再加上全球各地区人员流动性增强,使原本在南美洲、东南亚和印度洋地区流行的基孔肯雅热被传播至对其尚缺乏有效免疫力的地区人群,大家也没有一定的防范意识。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卢洪洲介绍,基孔肯雅热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通常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其传播与季节性气候变化密切相关,通常在雨季后出现流行高峰。该疾病主要通过被感染蚊子叮咬传播,重要媒介蚊种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病毒在蚊子叮咬人类后进入人体内,通过血液系统扩散到全身,在人体细胞中复制,并通过蚊子叮咬再次传播给其他宿主。

顾金保表示,基孔肯雅病毒的传播方式分为城市型和丛林型。在城市型疫源地中,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病毒主要以人-蚊-人的方式传播,其流行以不定期出现的暴发为主,低温天气不容易传播;在丛林型疫源地中,受感染的灵长类和其他野生动物是主要传染源,病毒主要以灵长类-蚊-灵长类的方式传播,其病毒流行可长期存在。

顾金保提醒,目前应让防蚊虫叮咬成为出行标配。外出时可以涂抹含驱蚊剂的药膏,每4-6小时补涂一次。孕妇和1岁以内儿童建议减少使用含避蚊胺的产品,优先选择蚊帐等物理防蚊方法。卢洪洲也提示,应及时消除蚊虫滋生地,家庭环境需做好灭蚊措施,如清理房前屋后的积水,包括花盆托盘、瓦罐、低洼处等,这些是伊蚊滋生的“温床”。只要做好“清积水、防叮咬、早报告”,就能有效切断传播链。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