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称全球军费增长与碳排放正相关 加剧气候目标挑战
最新研究指出,全球军费增长与碳排放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这一趋势加剧了气候变化的挑战,随着各国军事支出的增加,碳排放量也相应上升,对全球气候目标产生了负面影响,这一发现凸显了国际社会在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时面临的挑战。
近期发表在《自然·通讯》的一项研究显示,全球不断上涨的军费开支正在显著增加碳排放强度,可能会使本世纪实现《巴黎协定》提出的1.5℃和2℃控温目标变得更加困难。这项研究由中山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机构的科研人员联合完成,首次对1995年至2023年间全球军费支出占GDP的比例与单位GDP碳排放强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量化分析。研究发现,每当全球军费比率上升1个百分点,全球单位GDP的碳排放强度就会增加0.04千克二氧化碳,这部分增长占了该时段碳强度变化的27%。
研究指出,这种关联在过去的几次地区冲突中表现得非常明显。例如,在2001至2011年间的全球反恐战争以及从2022年开始的俄乌冲突期间,全球军费支出大幅上升,与此同时碳排放强度也有所上升。模型预测显示,在最乐观的减排情景下,如果全球军费比率超过12%,人类在本世纪内将无法实现1.5℃控温目标;若超过24%,连2℃目标也将无法达成。气候学家陈德亮表示,合理地利用新能源可以给我们一些希望,但地缘政治导致的军费增长以及相关排放会毁掉我们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梦想。在全球军费快速增长已成定局的情况下,需要将这方面的排放纳入气候谈判中。
军事活动的碳排放强度远超民用经济部门,其中军工产业的碳排放尤为突出。以美国为例,其军工产业的碳排放强度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与战争相关的碳排放不仅来自军事行动和武器制造,还包括战后重建和碳汇被破坏。这些排放往往没有被现有国际核算体系完整记录。例如,研究估算2022年俄乌冲突导致的基础设施重建可能排放多达5000万吨二氧化碳。
研究的主要参与者之一、中山大学董文杰教授指出,国际和平与稳定对于应对气候变化至关重要。研究建议,未来的国际气候治理应将军事相关的碳排放纳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强制报告范围,并将其写入各国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中,从而推动军事部门的绿色转型。国际专家评论称,这项研究填补了军事活动与气候变化关联性研究的空白,但也警示要注意地缘政治紧张与气候行动之间可能形成的恶性循环。研究人员承认,目前的数据尚未完全涵盖战后重建等间接排放,未来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绿色军事技术的减排潜力。研究团队强调,如果全球紧张局势持续升级,任何气候行动方案都可能面临失效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