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子打美容针惨变10级伤残 非正规场所医美风险高
女子在非正规场所进行美容针注射,结果导致惨变十级伤残,这一事件凸显了医美行业存在的风险,提醒人们在进行美容整形手术时必须谨慎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和资质认证的医生,非正规场所的医美服务可能存在诸多安全隐患,消费者应提高警惕,切勿贪图便宜而忽视风险,此次事件应引起广大爱美人士的高度重视,理性对待医美手术,保护自身健康。
通过医美让自己变得更加漂亮,是很多爱美人士的美好期待。如果为了节省钱,不去医疗机构而是直接到医生家中做医美,一旦出了事,责任如何划分?
北京的金女士在一名医生家中进行了一次水光针注射,她本以为这只是一次普通的医美项目,却没想到这次注射最终导致她的面部出现严重问题,司法鉴定为十级伤残。心力交瘁之下,金女士将为她注射医美产品的李医生以及李医生工作的医美诊所诉至法院,索赔50万元。
据金女士称,这次医美注射后,她面部数十个注射点均出现增生及瘢痕,并伴有严重痛痒,至今皮肤仍在恢复并未彻底痊愈。被告李医生和她所在的美容诊所是否要为这次注射行为担责呢?事情经过如下:
2023年,金女士通过以前的同事了解到李医生在某美容诊所就职,便找到了李医生咨询一些医美项目。6月,她在李医生工作的美容诊所做了一次光子嫩肤项目,随后咨询了有关水光针注射治疗的具体价格。为了节省费用,两人沟通后决定由李医生将金女士带到家里,以优惠价格为她进行医美注射。
8月9日,李医生在自己家中的护理床上为金女士进行了水光针注射。金女士表示注射全程她被覆盖双眼,听对方说注射除了补水还使用了美白产品。金女士称,在注射前李医生曾向她介绍,这次为她注射的是某药厂赠送的新药,且李医生自己也曾在家注射过这款产品。出于对李医生的信任,金女士并没有再做过多询问。注射结束后,她支付了对方800元的费用。然而就在当晚,不适的症状便出现了。
金女士出现低烧不适后,立即与李医生进行了沟通。她按照对方的意见口服了一些消炎药进行处理。然而等待了几天,她的面部情况没有丝毫好转,这让金女士感到不安。一周之后,她去正规医院求医,被诊断为炎症肉芽肿。因为有很多针孔,脸上有大大小小的结节或皮肤疙瘩。
金女士治疗了近三个月,但面部增生和瘢痕仍未彻底改善,且有复发的情况。此外,为了治疗面部服用的激素药物还给她造成了膝盖积液、内分泌紊乱等严重并发症,这为她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阴影。
严重影响生活后,金女士向医生及医美诊所索赔。案件审理过程中,金女士经过司法鉴定被评为十级伤残。金女士认为,被告李医生的过错行为给她造成了严重损害,所以李医生应当承担由此产生的侵权责任。此外,她认为李医生所在的医美诊所未对其医师尽到监管责任,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对于金女士的诉求,被告李医生及她工作的美容诊所均表示拒绝。李医生辩称她是正常为原告进行诊疗,且使用的胶原蛋白产品也是通过合法手段取得的,不存在过错也不应承担法律责任。而美容诊所则认为,诊所对执业医师的监管更多体现在履职行为的监管,但对于执业医师在履职之外的个人行为,诊所只有职业道德层面的监督,不能苛求诊所对此承担法律责任。
法院审理查明,被告李医生拥有医师资格证书及医师执业证书,她的执业地点是一家私立医疗美容诊所。根据我国医师法规定,医师未按照注册的执业地点、执业类别、执业范围执业的,应受到相应处罚。法院审理认为,李医生违反法律规定,在家中自行为原告金女士注射来源不明的医美产品,造成金女士面部肉芽肿、面部片状细小瘢痕及色素异常构成十级伤残的严重后果。李医生违反法律和诊疗规范,为原告实施注射行为是导致原告损害的全部原因,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并赔偿原告全部损失。
7月7日,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对这起案件进行了公开宣判。法院结合在案证据,依法判决被告李医生赔偿原告金女士医疗费、误工费、精神损害抚慰金等共计23万余元。
法官提醒,医疗美容服务具有高度专业性和风险性,医师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技术操作规范,在注册医疗卫生机构中按照注册的执业类别和执业范围开展诊疗活动。医师违法违规私自在非医疗卫生机构为消费者提供医疗美容服务,造成消费者损害应当承担相应赔偿责任。
近年来,不少涉及医美纠纷的案例显示,消费者在选择医美机构及项目时需要特别注意医疗机构是否有相应的资质,实施诊疗行为的医生是否具有相应资质,使用的产品是否有正规来源及备案说明。医疗过错往往需要专业认定,一旦发生纠纷,消费者维权成本较高,因此选择医美机构及项目时需谨慎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