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雨玲:更希望保持独立清醒 从零开始再战赛场
朱雨玲表示,她更希望保持独立清醒的态度,从零开始再次挑战赛场,她深知在竞技场上,只有不断超越自我,才能不断前进,她愿意放下过去的成绩和荣誉,重新开始,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和更加扎实的实力,迎接未来的挑战,她的决心和勇气,将激励她在赛场上不断前行,创造更加辉煌的成绩。
30岁的朱雨玲再次出现在国际大赛的决赛中,令人意外。北京时间7月14日,在2025年WTT美国大满贯乒乓球赛女单决赛中,前女单世界第一朱雨玲代表中国澳门出战。尽管开始时落后两局,但凭借丰富的经验和韧劲,她最终连赢四局逆转夺冠。当最后一球落地,观众席传来巨大的欢呼声,朱雨玲微微一笑,挠了挠头,轻拍了对手陈熠的肩膀。
这场胜利是朱雨玲多年等待的结果。她出生于1995年,五岁起练球,十二岁进入省队,十四岁入选国家二队,并在青年赛场崭露头角。2010年,她成为世青赛历史上最年轻的女单冠军。进入成年组后,她在2014年助国乒夺得世乒赛女团冠军,并在仁川亚运会上摘得女团与女双金牌,逐渐站稳国家队主力位置。2017年,她首次获得世界杯女单冠军,并在同年11月登顶世界第一,与陈梦并称为“国乒双子星”,被视为备战东京奥运会的绝对主力。
然而,命运的考验悄然发生。2019年,紧张备战东京奥运会的朱雨玲身体出现问题,但她选择保守治疗。直到2020年8月的东京奥运会模拟赛,她因身体免疫系统问题退赛。之后,她逐渐淡出大家的视线。幸运的是,她的纤维腺瘤经手术切除后病理结果为良性。
朱雨玲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报考电子科大经管学院DOM博士,参与企业管理,担任广州某半导体技术公司董事。2023年6月,她前往天津大学担任体育部副教授。面对英文答辩、论文、管理学和教学授课等困难,她一一攻克。
在运动员黄金年龄因病隐退,朱雨玲心有遗憾,如今终于再次回归乒乓球赛场,找回属于她人生的“高光时刻”。
关于复出与夺冠,朱雨玲表示从未觉得年龄是一种障碍。当年离开赛场的不得已始终让她感到遗憾,所以当能重回赛场的机会出现时,她既激动又忐忑。复出的确不易,但她从未回头看过,只顾着向前。训练停歇几年后,恢复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重新找回身体状态和技术水平,还要承担各种事务性工作。这种考验不仅是体力上的,还有心理上的。她从以往在国家队时的“要我练”转变为现在的“我要练”。
复出的第一场比赛是澳门冠军赛女单比赛,虽然止步16强,但对她来说像做梦一样,从来没想过能健康地再回到赛场上。在本次WTT赛事中,她战胜了五年前两次不敌的伊藤美诚,这场比赛对她来说是一场如何攻破颗粒打法的比赛。她非常欣赏伊藤美诚永不服输的精神。决赛对手陈熠是一名非常有潜力的选手,朱雨玲凭借经验实现了逆转。
经历疾病治疗后,复出在这次重大比赛中夺冠,朱雨玲感到非常有意义。拿到奖杯那一刻,她意识到这是当下最有意义的冠军。
治疗期间,朱雨玲的心态发生了变化。她选择了保守治疗,经过一个多月的集中治疗,症状减轻,病灶缩小。但在全运会封闭集训期间,大运动量的训练和巨大精神压力导致身体疼痛,她决定放弃比赛听从医生建议进行手术治疗。手术后,她更加明白珍惜生命的意义,决定去大学深造。
手术过后,朱雨玲告别赛场重新出发,读书一直是她内心渴望的事情。她坦率回答读博的目的不是为了文凭,而是为了寻找答案。她勇于挑战、直面困难的本性帮助她克服了学术研究的难题。之后,天津大学向她抛来橄榄枝,开启了新的事业大门。
现在参加乒乓球比赛对朱雨玲来说是快乐美好的,虽然她的职业是大学老师。她珍视赛场、对手和每一分球。人的一生没有那么多设想,她只想做好每一天。走下领奖台,她希望保持独立清醒的状态,继续下一场比赛或探索教学方法、开展论文研究。目前她的主业是大学老师,其次是运动员,在有限的时间里安排训练和比赛,还要完成博士论文的撰写。
拥有多重身份后,朱雨玲的世界变得更大了,乒乓球在她眼里变得更小了,胜负对她而言没那么重要了。或许正是这样的心态,她在比赛中有了更好的发挥。她的学生们一直在鼓励她,有一次比赛前,学生的话激励了她,让她更有勇气直面挑战。无论身处高山或低谷,家人的支持让她感到无比幸运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