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卖大战下的餐饮哀歌 增收不增利的困境
随着外卖大战的持续进行,餐饮业面临着增收不增利的困境,尽管外卖业务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但高昂的运营成本、激烈的竞争以及利润空间被压缩等问题使得餐饮企业难以真正实现盈利,餐饮业的哀歌已然响起,需要在创新、成本控制和差异化竞争等方面寻求突破,以应对这一困境。
一位中腰部连锁快餐品牌创始人表示,当前的致命问题是增收不增利。为应对这一情况,他已要求团队严格控制所有门店外卖单占比,红线设定为28%。他表示,宁愿彻底不做外卖也不愿被裹挟而死。在7月的互联网巨头引发的外卖大战前,他的门店平均日订单量约为120多单,其中外卖订单占比在18%到22%之间。堂食客人通常会点更多饮品或凉菜,从而提高客单价和毛利率。然而,在参与某互联网平台的“自提外卖”项目后,尽管订单量峰值时期达到200多单,但利润却下降了12%以上。一方面,堂食减少导致饮品类订单减少;另一方面,活动定价较低影响了利润。
一家已经上市的头部茶饮公司核心高管也表示,在7月外卖大战期间遇到了严重的增收不增利现象。成本增加主要体现在配送、促销和材料及人力投入三个方面。平台推出的“0元购”类促销活动极大压榨了茶饮品牌的产能,大部分品牌算总账后发现,即使订单量和收入双位数增长,也难以实现利润持平甚至出现利润双位数下滑。
在这场外卖大战中,个体店、夫妻老婆店等小商家面临的烦恼更大。资深餐饮行业研究者指出,这类小店高度依赖堂食,很多老板甚至不会操作手机上的外卖后台。消费者被补贴吸引到线上下单,导致这些不善于做外卖的门店客流量严重下滑。如果外卖大战持续下去,这类小店可能会面临倒闭风险。
美团内部对“自提外卖”和“0元购”两个关键打法进行了复盘,认为这些是守住行业第一的有效手段。有知情人士透露,内部非常重视即时零售市场份额和订单量第一的地位,部分人员和部门有相应指标。一位不愿具名的餐饮公司创始人提到,他在7月初发现自己门店被“自动”开通了某平台“0元购类活动”功能,尽管之前多次拒绝邀请,但最终被委婉告知“有业绩压力”。
市场总局在7月18日约谈了美团等平台,要求规范促销行为,理性竞争。在这场由互联网平台引发的浪潮中,餐饮店和餐饮人实际上处于弱势地位,用户、流量和规则都被平台掌控,餐饮圈很难找到平等沟通的机会。
汪洪栋,餐宝典创始人,指出这波外卖大战带来了浪费问题,并对一些小商家产生了消极影响。原本靠堂食存活的小商家,堂食和外卖比从3:1变为1:7,这对他们的盈利状况造成冲击。大品牌在供应链和数字化方面有优势,但小商家在备货方面存在明显压力,无法预判或及时应对临时性需求。小商家没有发声渠道,很容易被淹没。
Chives,多个餐饮品牌投资者,表示许多商家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怪圈。外卖订单过多和大量活动挤压了门店产能和利润空间。一些门店干脆关闭外卖业务,因为做一单亏一单。外卖自提模式对堂食类产品毛利率的影响尤为显著,加盟连锁店还存在总公司与门店之间的矛盾。相比之下,大型连锁品牌更容易尝到甜头,具备成熟的供应链和应变能力。
许兰月,银流咖啡、沙野轻食创始人,观察到饿了么在外卖大战中的强势崛起,尤其在一线城市。短期内,外卖大战帮助品牌快速拓展客群,但长期来看,利润增长跟不上订单增长。饮品行业受益显著但也面临潜在风险,如库存管理能力和人力成本高企。正餐品类因客单价高、依赖堂食体验,未从外卖大战中获得显著收益。她预测这场大战可能在夏季结束,最多持续至9月,平台成本压力、骑手成本不可持续以及需求季节性下滑是主要原因。
张新,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某中式快餐店老板,表示外卖大战对小商家影响巨大。他需要根据不同平台制定差异化套餐策略,但成本压力增大。平台活动要求商家必须参加满减,否则降流量权重,导致利润大幅下降。不同平台的订单量和顾客质量差异明显,抖音订单量忽高忽低,差评率高。配送环节也存在问题,尤其是抖音的混合配送模式。张新希望平台能更友好地对待商家,让他们自主选择活动力度,毕竟开馆子是为了赚钱而不是凑平台的订单量K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