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女子食用毒蘑菇差点丢命 误信“老经验”险丧命
云南一女子因误食毒蘑菇而险些丧命,她轻信了“老经验”的判断导致悲剧发生,事件提醒人们,即使是看似普通的野生植物也可能具有致命风险,专家提醒公众,在采摘和食用野生植物时务必谨慎,避免误食有毒植物,此次事件也再次凸显了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呼吁公众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切勿轻信传言或经验而忽视风险。
李女士是一位在江苏工作的云南人。不久前,她发现小区后面的公园里雨后长出了不少蘑菇。自认为能够分辨蘑菇毒性,李女士摘了一篮回家,并在朋友圈晒出照片表示根本吃不完。随后,她将蘑菇煮熟炒制,家人只尝了两口,而李女士则吃了一碗。
第二天凌晨五点左右,李女士开始出现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还伴有黄疸、肝脏肿胀、食欲不振和眼睛发黄等典型中毒表现。她的家人赶紧送她到当地医院就诊,并将剩余的蘑菇送到疾控中心检测,结果显示是鹅膏毒肽蘑菇。这种毒素主要损害肝脏,严重时可导致食用者昏迷甚至死亡。
李女士的肝功能检查结果显示,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指标急剧升高,最高时达到1800左右,表明她的肝脏严重受损,生命危在旦夕。经过急诊医护人员一周的努力,李女士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症状逐渐缓解,肝功能也在逐渐好转,目前正在进行康复治疗。
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显示,毒蘑菇中毒已连续十年位居我国家庭食物中毒事件首位。2010-2023年,全国50%的家庭食源性疾病由毒蘑菇引起。江苏省疾控中心统计显示,2024年食源性疾病事件中,毒蘑菇相关案例增长显著,无锡、南京、苏州为高发城市。致命毒株前三名分别是致命鹅膏(白毒伞)、肉褐鳞环柄菇和亚稀褶红菇(火炭菌),误食后48小时死亡率超过50%。
关于毒蘑菇的一些误区包括:颜色鲜艳才有毒、虫吃过的安全、彻底清洗可以去毒。实际上,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例如,2024年误食事件中的白毒伞通体雪白,但依然有毒;致命鹅膏常被蛞蝓啃食,虫兽可解毒但人类不能;鹅膏毒肽耐高温、耐酸碱,高压锅烹煮无效。此外,许多受害者自认“采蘑菇高手”,结果却因经验不足而中毒。
为了防止误食毒蘑菇,非专业人士不应仅凭形态鉴别毒性,民间银针试毒、大蒜变色法完全无效。全市菜场每天都有蘑菇供应,不必冒险采摘野生蘑菇。如果不慎误食毒蘑菇,应立即呼叫急救,在6小时内催吐洗胃,因为超过48小时就很难救治。同时,可以用温开水加食盐灌服进行催吐,封存毒蘑菇样本并标注采摘地点,带上蘑菇全貌及特写照片以便医生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