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6万亿金融债变局 金融机构融资模式巨变

访客 2025-07-15 17:23:09 83904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变化,金融机构融资模式发生巨变,其中金融债的变动尤为显著,据悉,目前金融债规模已达到6万亿,其变化引发了行业内的广泛关注,这一变化不仅反映了金融机构融资需求的增长,也体现了市场融资模式的转型,金融债的发展将继续对金融机构融资模式产生深远影响。

“拉存款不如发债”,这句曾经的银行间戏言如今已成现实。当前,金融系统正经历一场轰轰烈烈的“借钱”大潮,半年内增逾6万亿元,创下同期新高。

6万亿金融债变局 金融机构融资模式巨变

细观其流向,银行以5.38万亿元的巨量领跑,券商逼近6000亿元,保险机构更是以136.77%的惊人增速实现“逆袭”。在存款利率持续走低、居民储蓄意愿下降的背景下,金融机构集体转向债券市场“抢钱”。这背后是低利率时代最核心的金融逻辑变局。当存款吸引力消退,发债成了“性价比”更高的资金来源。

这6万亿的金融债背后,意味着金融机构获取资金的模式和市场融资结构正在发生变化。这些“金融活水”最终将涌向何处?它们撬动的杠杆,最终将为谁创造新的机遇?又托起谁的收益?答案与你我都息息相关。

主承销商团队带着厚厚的尽职调查清单进驻时,在国有大行金融市场部工作的林哲办公桌上已经堆起半人高的资料。信用评级机构的会议室里,分析师抛出的问题让气氛凝固,“贵行去年同业存单逾期率小幅上升,是否会影响本次债券的偿付能力?”话音未落,后排的风控专家紧接着追问:“这套流动性储备方案是否经过压力测试?”

这不是谈判现场,而是金融机构发行金融债券的必要环节。每年林哲和所在团队都要在这样的问答中来回打磨方案。今年发债的步伐更为紧密,时间紧、任务重,容不得半点差错。曾经,金融债更多只是金融机构负债管理中的补充选项,而如今,它的重要性已然攀升至战略武器的高度。

2025年是金融债迎来突破的一年。截至7月10日,今年金融机构发债总量已达6.05万亿元,相较于上年同期,呈现出17.34%的增长态势。商业银行以5.38万亿元的发行量位居榜首,同比增速为17.07%;券商机构发行量达5998.19亿元,同比增速超12%;保险机构延续了过去两年密集发债趋势,发行规模为733.7亿元,增速达到了136.77%。“可以说,谁掌握了金融债发行的主动权,谁就能在负债管理中占据先机。”一家城商行金融市场部负责人总结道。

通过发债,金融机构向投资者募集资金,并承诺在规定期限内按约定利率支付利息,到期偿还本金。自1998年以来,金融债市场便踏上了创新快车道。伴随市场扩容与投资需求日益多元,金融债家族不断壮大。当前,以发行主体来划分,主要包括政策性金融债券、商业银行债券以及非银行金融债券。

降息潮下,金融机构日子不好过。2025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降至1.43%的历史新低,农商行更是同比下降14个基点,经营压力显而易见。保险行业之前卖的高预定利率产品,在如今的利率环境下也成了包袱。部分金融债利率反而低于同期限银行存款。例如,长安银行发行的“24长安银行绿债01”,期限3年,票面利率2.14%。同期最新的整存整取存款利率为2.35%,相较利率债发行利率高了21基点。

不仅成本低,金融债还有很多无法替代的优势。一位银行负责人直言,拉存款表面价格看似较低,但隐性成本很高,像人力、补贴、活动等方面都有不小的开支;目前银行主要发行资本补充工具,用于补充一、二级资本,这是存款无法实现的。而且发债能够提升银行的市场影响力,为后续拓展其他融资方式奠定基础。

不同的金融机构,在应对时的选择也各有不同。其中,证券业的传统融资方式存在期限较短、成本不稳定等问题,发行金融债有助于证券公司匹配资产和负债的期限,减少期限错配带来的风险。保险公司密集发债,主要是基于补充资本,提高偿付能力的考虑,能够以更低的成本筹集资金,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当金融机构通过发债能以更低成本获取资金,且无需承担存款带来的隐性开支与功能局限时,资金的配置方向自然会随之倾斜。近几年,市场的供需天平反转,“负债荒”的脚步声清晰可闻,资管产品对金融债的配置需求开始增加,金融债市场也跟着热闹起来。对金融机构而言,能否用好金融债这一工具,将直接决定其在新竞争格局中的位置。

某政策性银行人士提到一个细节,他们今年推出的绿色金融债,募集资金专门投向县域光伏项目,不仅获得了央行碳减排支持工具的利率优惠,还吸引了长期资金认购。这说明金融债正在成为资金引导器,把零散的短期资金转化成能支撑实体经济的长期资本。

面对信贷需求不足、资产收益率下滑困境,不少银行借金融债投资,实现了业绩增长。从上市银行披露的年报来看,过去一年,债券投资收益已然成为驱动银行非息收入增长的关键动力。据Wind数据,2024年,42家A股上市银行债券投资收益较上年显著增长,其中37家银行实现正增长、5家中小银行投资收益同比翻倍。

就在近一年来,央行接连打出降准降息、公开市场操作“组合拳”,为市场注入万亿级流动性。与此同时,银行又陷入优质信贷项目供给相对不足困境,而这时,金融债成为不少中小银行的救命稻草。某城商行投资经理回忆道:“那段时间,我们翻遍所有资产配置方案,最终发现金融债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也是这时,银行纷纷调整战略,将金融债纳入核心资产配置。

整体来看,银行的信用等级普遍较高,尤其是政策性银行等,违约风险几乎可忽略不计,这使得金融债成为风险厌恶型投资者的首选。与股票市场的高波动性相比,金融债的收益相对更加稳定,还有流动性优势,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的活跃交易,投资者可以随时买卖债券。

除了银行,包括头部券商、保险机构等多家金融机构相关负责人透露,今年加大了金融债配置比例,主要看中它的“双重保险”,即稳定性与流动性。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认为,低利率环境下,金融债因相对较高的票息收益和较低的信用风险,成为机构投资组合中的优选配置,以实现风险分散和收益最大化。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评价,机构投资者对金融债的配置需求增加,尤其保险、基金等长期资金,加大投资比例,主要为分散投资风险,实现投资结构的多元化。政策红利也是吸引机构争相认购的关键因素。根据此前政策,对符合条件的金融债,可享受更高的风险权重优惠,这也进一步降低了投资机构的持有成本和资本占用。

将视野放大至宏观经济棋局,金融债亦扮演着化债与推动经济转型的重要角色。当前,一种“以长换短、以低换高”的置换模式,正成为破解债务困局的关键一招。谈及金融债在化债中的角色,前述银行从业人士解释,银行发行金融债筹集资金,可用于置换地方政府或企业的高成本债务,如以长期、低息金融债资金,置换短期、高息债务,延长债务期限,降低利息支出,缓解偿债压力。

另外还有债务展期重组模式。金融机构与债务方协商,以金融债资金支持债务展期后的资金周转,帮助企业渡过难关,降低债务违约风险,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左手化解债务,右手重构经济。”在经济结构调整中,金融债同样是强劲的助推器。2025年以来,绿色金融债井喷,科创债发行也呈现爆发式增长,通过发行专项金融债,金融机构可以将资金精准投向小微企业、绿色产业、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

以绿色金融债为例,其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引导资金流向环保、清洁能源等领域,推动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券商科创债,则为科创企业融资提供渠道,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

展望未来,金融债发行利率还将呈下行趋势。市场流动性充裕情况下,将引导金融债利率走低。同时,市场利率有下行压力,也会带动金融债利率下降。“但如果未来经济复苏超预期,通胀上升,货币政策收紧,利率也可能会出现反弹。”前述银行业从业人士称。

这场金融债浪潮中,有人在风口上起舞,也有人在暗流里保持警惕。业内普遍对背后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市场利率波动风险最为关注。随着金融债发行量的增加,发行主体数量增多,信用评级差异加大,部分中小银行或非银机构,可能存在资产质量下降、盈利能力减弱等潜在风险,进而引发信用风险。尽管金融债市场目前较为活跃,但某些特殊情况下,若市场出现恐慌情绪或流动性紧张时,金融债的流动性以及利率波动或受到影响。

中国(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资研究院院长王红英认为,从市场整体风险来看,优质债券易因集中购买形成“赛道拥挤”,一旦利率短期意外上升,可能引发债券市场短期波动。对发行方而言,需控制发行节奏,对投资者来说,则要警惕期限错配风险,尤其需谨慎对待“短负债、长投资”的加杠杆模式。针对债券市场,央行表态,后续将继续完善公开市场一级交易商和做市商考核,加强投资者利率风险管理,优化债券市场结构及制度安排,促进债券市场功能进一步增强。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