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来越热的夏天该怎么去应对 高温高湿挑战增加
随着夏季气温逐渐升高,高温高湿的挑战也随之增加,为了应对这一季节的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注意防晒,避免在烈日下长时间暴露;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以补充流汗失去的水分;选择透气轻便的衣物,帮助汗液蒸发;合理安排户外活动时间,尽量避免高温时段;使用空调或风扇等降温设备,保持室内舒适,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夏季高温高湿的挑战。
越来越热的夏天该怎么去应对 高温高湿挑战增加!七月刚到,高温热浪就席卷南北。北方多个省份的高温已经持续两周,山东、江苏、安徽等地的24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的日最高气温打破了当地七月最高纪录。东北地区也出现了罕见的高温天气。
沈阳市民史女士表示,天气异常炎热,出门时感觉像被火烤一样。沈阳周三发布了高温黄色预警信号,周四升级为橙色预警,最高温度达到35℃。辽宁部分地区的日最高气温甚至超过了40℃。
不仅白天热,夜晚也难以降温。7月第一周,超过100个国家级气象站打破了夜间最高温纪录。例如,济南近几天的最低气温达到29℃,夜间最凉爽时也有将近30℃。为了应对高温,人们纷纷采取各种防暑措施,如整夜开启风扇和空调,甚至有人抱着冬瓜睡觉来降温。
高温还伴随着高湿度,使人感到更加闷热。这种湿热天气通常在七月下旬到八月上旬出现,但今年由于副热带高压提前北移,湿热天气提前到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魏科解释,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决定了雨带的位置和当地的气候状况,今年副高的位置提前影响了华北地区。
从更长的时间跨度来看,夏天变得越来越热已成为事实。北京、天津、郑州等地的最低气温高于28℃的天数明显增加,南昌近十年内这类天数从每年平均5到7天增加到21.7天。此外,高温天气开始得越来越早,夏天变得越来越长。今年第一个高温过程出现在5月19日至21日,比往年提前了半个多月。
极端高温正在刷新我们对夏天的认识,因此针对高温的应对和保障也应更新。沿海和北方的一些城市,很多人夏天用不到空调,但现在看来,公共场所如学生宿舍和教室是否应该配备空调需要重新考虑。建筑工人、环卫工人及外卖员等户外工作者的防暑标准也需要调整。以前只看温度,现在天气越来越湿热,汗液难以蒸发,即使温度不高也很容易中暑。建议根据温度和湿度情况调整户外工作时间。
武汉等地的地铁站开放纳凉区,向市民和游客提供避暑场所。一些城市如重庆、南昌、杭州、深圳也在积极开展类似活动。人防工程和酒店等场所也加入了公共纳凉行列。合理制定户外作业安排是上周发布的首个国家级高温健康风险预警中的建议之一。然而,影响户外工作者的不仅是温度还有湿度,特别是在桑拿天里,高温叠加高湿使得人们更加难熬。
人体耐受的最高温度用“湿球温度”衡量,能够揭示人体通过排汗散热的能力。随着湿度增加,汗水蒸发变得困难,空气温度40℃、相对湿度75%的情况下,湿球温度约为35℃,这一温度被视为人体生存极限。香港浸会大学深圳研究院的王凡表示,湿球温度与热应激有很好的联系,在高湿情况下,人体出汗受到抑制,健康风险更高。
专家表示,体感温度与温度、湿度密切相关。相同气温下,相对湿度越大,体感温度越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魏科指出,当环境温度为32℃、相对湿度50%时,人体感觉温度能达到36℃;如果湿度增加到90%,人体感觉温度将达到50℃。研究表明,北方的湿球温度每10年上升0.23℃,显著高于南方的0.07℃,南北方的湿热程度日趋接近。
在高温叠加高湿的天气下,风扇已难以起到降温效果,空调等制冷、除湿设备更为有效。对于户外工作者的高温预警,专家建议在温度之外加入湿度考量。
去年,世界气象组织确认2023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一年,而2024年又被确认为最热的一年。未来五年,全球平均气温将继续徘徊在创纪录水平。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地球正变得越来越热,越来越危险,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幸免。许多国家也在经历高温考验,欧洲多地出现了40℃以上的高温。世界气象组织发言人纳利斯警告,欧洲极端高温事件的频率和强度正在增加,到2050年,大约一半的欧洲人可能面临高度或极高的热应激风险。
除了安装空调,山东等地已在探索“集中供冷”模式,以冷水机组为核心的集中供冷开始试点,尝试为城市降温提供一种更高效、更绿色的公共方案。热浪之中,户外防暑也需要更多保障。城市的规划、绿地湿地的配比、劳动者的保护等等,都需要为适应一个更热的未来提前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