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为户外劳动者防暑降温 撑起“遮阳伞”
河南省为应对酷暑天气,积极采取措施为户外劳动者防暑降温,撑起“遮阳伞”,通过设立遮阳亭、提供冷饮和休息场所等方式,关爱户外工作者,如交警、环卫工人和快递员等,此举旨在保护这些劳动者在高温下的健康和安全,减少因炎热天气造成的不适,体现社会的人文关怀。
河南为户外劳动者防暑降温撑起“遮阳伞”。
烈日炙烤大地,多地气温突破40℃,在这片被热浪笼罩的中原大地上,一场为户外劳动者撑起“遮阳伞”的行动正在悄然展开。
7月13日,信阳
市淮滨县的京东快递员小李接过工会送来的防暑大礼包,抹了把额头的汗水:“工会送的藿香正气水及时管用,站点现在调整了午间派送时间,安全更有保障。”
在他身后,河南正经历着今夏最严峻的“烤验”。省气象局最新预警显示,7月13日至20日全省将持续37℃以上高温,14日至16日北中部、东部多地气温将超40℃,局部甚至可能突破42℃历史极值。
面对这场与酷暑的较量,河南多地紧急行动——从工会的“清凉礼包”到人社部门的高温执法检查,从企业错峰作业到地铁站变身公共纳凉区,一张为户外劳动者织就的防护网正在中原大地迅速铺开。
---
01清凉行动,工会组织的一线关怀
热浪滚滚中,关怀的脚步比烈日更快。7月7日至8日,淮滨县总工会的“夏送清凉”活动覆盖了全县1156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
货运司机、网约车司机、快递员、物业人员、外卖配送员以及环卫工人,这些在高温下坚守的户外工作者,都收到了装有藿香正气液、风油精、矿泉水、毛巾、雨伞等物资的防暑降温大礼包。
“工会是职工最坚实的后盾。”淮滨县总工会工作人员表示。他们不仅送去清凉物资,还启动了“新业态劳动者保障计划”,投入专项资金为500余名劳动者投保“新业态专项互助保险”。
该保险涵盖意外身故、突发疾病猝死、伤残补助及住院医疗费用报销等保障内容,为高温下的户外劳动者筑起风险抵御屏障。
与此同时,在新乡经开区纬七路街道,免费纳凉饮水点出现在平原湖社区、樊李社区等五个社区。每处饮水点不仅免费提供绿豆汤,还配备了藿香正气水、风油精等防暑药品,为劳动者打造了舒适的“清凉驿站”。
02制度保障,政府部门的刚性守护
高温下的劳动者保护,既需要人文关怀,更需要制度保障。
7月初,河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专门发出通知,要求各地人社部门监督落实高温津贴政策。根据规定,河南高温津贴标准为每人每工作日15元,发放时间为6月至9月。
“日最高气温达40℃以上,应当停止当日露天作业;37℃至40℃时,全天室外工作时间不得超过6小时。”驻马店市人社局在7月7日发布的通知中明确要求,新业态平台企业应减少户外工作劳动者高温时段的户外工作时间。
西平县人社局迅速响应,组织执法人员深入企业及建筑工地,开展高温防护专项执法检查。重点检查用人单位的劳动防护措施、降温设备配备、防暑降温药品储备以及高温补贴发放情况。
“对检查中发现的未落实高温防护措施、拖欠高温补贴等违法违规行为,将依法严肃处理。”西平县人社局相关负责人强调。在检查过程中,鼎力杆塔公司成为正面典型。
该公司不仅为工人准备了充足的冰水、绿豆汤和藿香正气水,还科学调整了作业时间,避开正午高温时段,并按时足额发放高温补贴。
焦作市人社局则进一步细化规定:日气温达37℃以上时,中午11点至下午4点暂停人工清扫保洁作业;35℃至37℃时,中午12点至下午3点暂停作业。
03创新举措,企业与基层的温情实践
高温防护不仅靠政策,更需要创新实践。在郑州二七区,环卫工人的工作时间有了人性化调整。
“凡日气温达到35度以上的,中午12点至下午3点暂停人工清扫;达到37度以上的,中午11点至下午4点暂停作业。”二七区城管局工作人员介绍,同时加强机械作业频率,将年龄偏大、身体较弱的环卫工人调配至树荫较多的路段。
在郑州地铁,一场“蹭凉”变“享凉”的变革温暖人心。自6月起,郑州地铁设立了35个纳凉休息区,分布在非付费区站厅层。
这些区域避开客流密集的主通道和安检口,设有清晰的“纳凉休息区”指示牌。工作人员主动引导有需要的市民到指定区域休息。
“极端高温天气下,地铁作为公共设施,有责任和义务为市民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郑州地铁相关负责人表示,“设置专门区域并加强引导,是为了在提供便利的同时,最大程度保障地铁的正常运营秩序。”
走进这些纳凉区,可见配备桌椅板凳、阅读书架、免费雨伞、热水、充电宝等设施,甚至还有“地铁钢琴角”供市民展示才艺。墙壁上展示着孩子们的艺术作品,营造出充满人文关怀的公共空间。
04高温预警,未来数日的严峻挑战
保护网正在加紧编织,而挑战仍在升级。7月12日,河南省疾控局与气象局联合发布高温健康风险提示:13日至20日全省将持续37℃以上高温闷热天气。
14日至16日将是此轮高温最强时段,北中部、东部、南部部分县市最高气温40℃以上,局部超过42℃,中南部局部可能达到或突破历史同期极值。
专家特别提醒户外作业人群:合理安排作业时间;掌握中暑应急处置措施;使用防暑降温用品;定时休息;及时补充水分及电解质;出现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作业。
“户外作业人员务必做好防暑降温。”省疾控局的提示简明而紧迫。对于慢性疾病患者、孕妇、儿童等特殊群体,提示也给出了具体建议:保持室内凉爽、补充水分、避免高温时段外出、加强健康监测。
高温防护不仅是政府的责任,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西平县人社局在检查中特别强调,用人单位应结合生产特点,采取轮换作业、错峰作业、避开高温时段作业的方式,科学安排工作时间。
对无法调整工作时间的,要采取减轻劳动强度、缩短连续作业时间、增加休息时间和频次等措施,充分保障高温期间劳动者的休息权利。
---
午后两点,郑州地铁一号线的纳凉区内,几位环卫工人正靠在椅背上小憩。墙上的温度计显示室内温度26℃,与门外40℃的马路形成鲜明对比。“现在能进来坐会儿,喝口水,缓过劲儿再干活。”一位环卫大姐对记者说,手机充着电,身旁放着刚领到的工会防暑包。
地铁工作人员轻声提醒新来的外卖员:“充电宝在书架旁边,需要热水到服务台接。”这样的场景正在河南25个户外爱心驿站和35个地铁纳凉点同时发生。
从淮滨县工会送出的1156份防暑礼包,到郑州地铁敞开的大门;从鼎力杆塔公司调整的作业时间,到政府部门高温执法队伍的脚步——这些点滴行动编织成网,在热浪中为劳动者撑起了一片绿荫。当公共设施主动放下身段,向烈日下的汗水敞开怀抱,传递的是一座城市的善意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