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天降温不用空调!济南这一做法被央视报道
济南夏天采用非空调方式降温的创新做法受到央视报道,该做法强调采用自然通风、物理降温等手段,既环保又节能,有效应对高温天气,这种做法的推广有助于减少空调使用带来的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促进可持续发展,此举引发广泛关注,成为城市绿色降温的新尝试。
7月12日,央视新闻频道《新闻周刊》栏目以《本周视点高温之势》为题,播发了济南市应对持续高温天气,积极探索“集中供冷”模式的创新实践相关报道。
报道中说,面对高温,很多人感慨一年比一年热。去年,世界气象组织刚刚确认,2023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一年,仅过了一年,2024年又被世界气象组织确认为最热的一年。
纪录不断被刷新,根据世界气象组织判断,未来五年,全球平均气温将继续徘徊在创纪录水平,至少有一年的全球平均气温,可能会超过2024年刚创下的纪录。
越来越极端的高温,正在刷新我们对于夏天的认识,因此针对高温的应对和保障也持续更新。除了安装空调,山东等地已在探索“集中供冷”模式。
在济南,以冷水机组为核心的集中供冷开始试点,这种比空调节能2倍的新模式,正尝试为城市降温提供一种更高效、更绿色的公共方案。
什么是集中供冷?
相较于广为人知的集中供暖,集中供冷对于很多人来说还较为陌生。所谓集中供冷,即在特定区域内设置集中制冷站,通过制出冷水或冷气,转移室内热量,从而达到制冷效果。这种供能方式并非新兴事物,早在2000年,我国就印发了《关于发展热电联产的规定》,鼓励各地积极发展城市热水供应和集中供冷,以扩大夏季制冷负荷,提高全年运行效率。济南从2022年开始探索集中供冷模式,如今已初见成效。
集中供冷供暖具有诸多优势,它集约用地、错峰降容、高效节能、智能管控,还能避免重复投资,非常适合在医院、学校、写字楼等高密度集中区域推广应用。传统供冷方式下,商业和办公建筑普遍自建中央空调供冷,每栋建筑都需设置大面积制冷机房,并在顶楼建设一组冷却塔,不仅占用大量空间,而且能源利用效率较低。与之相比,集中供冷采用高效节能机组,效率更高,既能实现土地集约利用,还有利于二氧化碳减排,冷水机组运行效率比传统空调高出2倍以上。
为保障集中片区用户用冷效果,冷热联供公司通过科学规划、统筹协调、智慧运维,充分发挥区域集中供冷供热优势。在供冷前,工作人员提前检查设备,对内部进行清理,防止“跑冒滴漏”情况发生。目前,集中供冷主要服务于医院、学校、写字楼等高密度公共建筑。
济南的集中供冷实践,不仅为市民在炎炎夏日带来了清凉,也为城市的绿色发展和能源高效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未来有望在更多地区推广,成为城市夏日供能的新趋势。
济南近期天气如何?
济南市气象台7月13日11时继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信号,请注意防范。
今天下午到明天白天,济南主打“晴间多云”,但午后分散性雷阵雨会随机“客串”,雷雨地区阵风可达7~8级,建议随身携带“晴雨两用神器”——折叠伞。
明晨最低气温市区26℃左右,其他区县24℃~26℃,但白天最高气温直冲37℃,建议穿浅色衣服、戴遮阳帽。
15日,济南天气从“试试水”变成“认真下雨”。全市大部地区都有雷阵雨,雷雨时阵风7~9级,建议关好门窗。最低气温市区27℃左右,其他区县25℃~27℃,最高气温依旧稳居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