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今夏蚊密度同比下降15.42% 科学防治见成效
北京夏季蚊密度同比下降15.42%,科学防治取得显著成效,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的防控措施,如加强环境治理、提高市民防蚊意识等,北京市成功降低了蚊虫密度,减少了其对市民生活和健康的影响,这一成果体现了科学防治在控制城市害虫方面的积极作用,为未来的防治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夏季高温潮湿,容易滋生蚊蝇传播疾病。近日,首都环境建设管理办与市爱卫办联合开展灭蚊蝇工作。监测数据显示,蚊密度同比下降了15.42%。
灭蚊关键在于清除积水,灭蝇关键在于清理垃圾和除臭味。北京市以居住小区、公园绿地、公共厕所、生活垃圾全链条管理等场所为重点,采取环境治理为主要措施,辅以物理、生物防治手段,聚焦蚊蝇产生源头,强化过程管理,增加消杀频次,做好设施维护,确保灭蚊蝇工作取得实效。
物业企业在垃圾堆放点、小区绿地、电梯间、地下室等进行消杀,持续开展满冒脏污问题专项治理,优化垃圾清运,避免桶站满冒和垃圾积存。在桶站投放区域铺设地垫,保持环境干净整洁。厨余垃圾桶在投放高峰时段结束后及时盖合,并增加消杀频次。
垃圾处理全流程管理得到进一步强化。本市垃圾处理设施集中开展灭蚊蝇工作,密闭式清洁站、垃圾转运站等全部安装灭蚊蝇设施,垃圾仓保持密闭和负压状态,减少异味外溢。6000余辆垃圾运输车辆加强消杀,每日用高压水枪冲洗车厢内部、车轮及底盘,清除残留垃圾和污渍,使用消毒剂喷洒车厢内壁、垃圾斗等部位,破坏蚊蝇孳生环境。公共厕所每日进行全面消杀两次,重点部位每日消毒不少于四次,安装灭蚊蝇设施,每日喷洒药物,及时清掏化粪池并做好消杀。
夏季游客较多,园林绿化部门在公园休憩亭、林荫小道等游客集中区域安装蚊蝇器、诱蝇笼、粘蝇条等,组织清理卫生死角,重点清理堆积的落叶、杂物、腐烂植物、水草等,减少蚊蝇栖息场所。通过科学投放鱼类或定期投放微生物制剂,抑制水体中的蚊蝇幼虫。水务部门每日打捞清理市属河道漂浮物和附着物,清割水草,保持水体清洁,防止蚊蝇在水域周边孳生。
北京市将建立健全常态长效治理机制,加强科学防治和日常消杀,确保灭蚊蝇工作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