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破除“内卷式”竞争?多家车企给出答案
多家车企正在积极应对内卷式竞争的问题,寻求破解之道,通过提高生产效率、优化产品组合、加强品牌建设等措施,车企努力打破固有的竞争模式,实现更加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车企也倡导行业内的合作共赢,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创新,共同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以应对内卷式竞争带来的压力和挑战,这些举措旨在实现行业的良性发展,为消费者带来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如何破除“内卷式”竞争是汽车行业近期的热点话题。记者注意到,这段时间,从车企到配套产业链,汽车行业正通过多种方式的创新,加快竞争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
日前,广汽集团自主品牌研、产、供、销一体化运营模式正式落地,实现了旗下品牌资源的集中调度,同时通过重组内部的多个技术研究院,构成新的“大研发体系”,这种全新的运营模式带来了全新的价值。
广汽集团董事长冯兴亚:要打造一个市场驱动和技术驱动相结合的双轮驱动的新产品开发和打造的流程,从产品需求开始到使用的全生命周期、全价值链的一种重构。经过这个调整之后,我们整个开发周期得到了极大缩短。
不仅是广汽,一家商用车企业则是主打新能源汽车的动力驱动创新,也就是重点推广醇氢汽车。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相比较纯电动汽车,纯氢汽车具备续航长的优势,同时能解决冬季电池衰减的痛点。
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集团首席执行官范现军:目前醇氢汽车整个市场的推广率大概接近5万台。随着产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产品技术成熟,基础设施加注体系完善,现在行业的醇氢推广速度在逐渐加快。我们今年和去年相比,醇氢汽车推广速度同比增长了62.3%。
除了整车企业外,汽车配套企业也在不断创新。一家企业推出的国内首款7纳米车规级大算力芯片,一颗芯片具备多种功能,也就是能实现智能座舱、行车、泊车一体化解决方案。预计今年累计装车约200万片,而且还拿到了国际大厂的长期订单。
芯擎科技创始人汪凯:产业发展不能纯粹从价格方面去降低,而是更应该从创新、系统还有质量方面来保证。所以我们现在的做法就是怎么样在相同价格的情况下能够集成更多的功能。
专家表示,眼下,产业链围绕“价值创造”的路径正日益多元化,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李邵华:包括固态电池技术,燃料电池技术等方面,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智能网联方面,更是需要我们软件、硬件的融合,搭建汽车的智能网联的生态,这些都需要创新来推动。
锚定消费需求车企从源头寻“创新密码”
记者采访中注意到,从广大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出发,用定义精准的产品创造价值,也是车企破解“内卷”的重要手段。
东风旗下的岚图汽车刚刚发布的这款全新产品,历时四年的研发时间,做了1300多项产品升级。这些海量的产品升级是来自消费者的意见,每一处改进都瞄准消费者的使用痛点。
岚图汽车首席执行官卢放:我们听取了十几万用户的意见,投入超5亿元,围绕底盘、座椅、智能座舱、智能驾驶辅助等方面,实现了1366项产品升级,其中82项达到同级产品第一水平,我们认为这就是一条健康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或将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价值竞争的新范式。
在采访中多家车企掌门人表示,要重点围绕消费者真实需求进行创新突破。比如奇瑞汽车将新产品重点瞄准年轻消费群体。
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要跟客户进行互动,抓住客户感性需求和情绪价值的需求点,现在年轻人是我们消费的主体,他们更需要环保的汽车,更需要数字化的空间。
广汽集团董事长冯兴亚:汽车产业的竞争是一个长期的竞争,它不局限于一时一地的得失。顾客的需求、顾客的满足和科技进步的支撑,这是企业长久发展的根本。
“走出去”谋新篇车企积极探索扎根海外
国内汽车市场的竞争正在全面转型,“出海”也成为车企破解内卷的重要抓手。
不少企业表示,眼下,中国汽车产业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出口贸易,而是通过技术输出、本地化运营深耕海外市场,在全球价值链中寻找新空间。
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我们现在在海外,把自己逼上良性发展的阶段,让中国的制造,让中国技术创新,让更多友好的国家能够分享,能够共享。
将视野投向海外的不只是车企,第三方机构也在全球化实践中积极发挥纽带作用。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联合国内外产业链伙伴,搭建起国际化合作平台,推动了中外标准接轨与检测认证互认,为车企海外运营提供属地化技术支撑。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总经理刘安民:联合国际知名机构,建立权威法规与标准数据库,为车企提供高效、精准的整车及零部件测试、评价、认证“一站式”解决方案,帮助车企提升产品在当地市场的适应性、可靠性和用户满意度,降低质量风险,全力支撑汽车产业高质量“出海”。
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我国汽车出口达到308.3万辆,同比增长10.4%,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106万辆,同比大增75.2%,取得亮眼成绩。但专家同时提醒,在下一步全球化发展当中,不能简单复制国内模式,必须探索适配路径,争取可持续的发展。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李邵华:我们要更好地、更全面地了解国际以及目标市场,目标国家的法规、标准、规则要求以及它的文化特点,更好地融入它的文化,服务当地经济,去真正建立本地化的发展战略。
(总台央视记者罗宏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