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醒远离“砍头息”借贷,更要加强打击
本文呼吁公众警惕“砍头息”借贷,强调打击此类非法借贷行为的必要性,提醒人们要谨慎选择借贷方式,避免陷入高额利息和隐藏费用的陷阱,呼吁相关部门加强打击力度,遏制这种非法借贷的蔓延,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7月10日,男子借款20万还款2800万仍欠470万冲上热搜。
据报道,武汉市民高先生反映,他在电话推销下贷款20万后,实际到手18.8万,却要还款31.2万,一年内陷入反复借新款还旧款泥潭。对方以他老婆孩子威胁继续还款,他无奈报警求助。目前已有6名放贷者因非法经营罪被刑事拘留,其中4人已被逮捕。
如果不是这帮“吸血者”踩踏了“祸不及家人”的底线,让高先生感到无路可退,如此凶残的还款游戏还不知道持续到何时为止。至此,高先生已经找朋友、生意伙伴借了几百万,还把车、房子卖了。
在数名放贷者被逮捕之后,这种肆无忌惮设局、侵害消费者利益、拿无辜者的人身安全逼人就范的“经营”之道,又当被如何审视和对待?
众所周知,打着普通民间借贷旗号的“砍头息”“套路贷”,以低息、无抵押、无担保、快速放款为诱饵,诱导借款人以贷养贷,属于非法借贷。多年前,此类非法借贷便在暗中滋生,诸如“借款5000元,手续费就1200元”的报道频频进入公众视线。但高先生一案表明,相比昔日情形,“砍头息”已经进化到极其疯狂、危险的程度。相关借贷者俘获借贷人的目的,就是非法占有他人财产,直到受害者倾家荡产。这种借贷不仅屡屡将借贷者逼上绝路,而且破坏了金融秩序,深度危害了社会秩序。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2022年,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出台司法解释,针对这类伪装成民间借贷的违法现象进行专门打击。2023年,最高法发布《关于优化法治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指导意见》,强调依法规制民间借贷“砍头息”“高息转本”等乱象,降低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法律法规的完善、对借贷行为的规范、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有力打击,极大消除了借贷乱象,但现实中,依然有一些借贷公司游走在灰色地带,伺机寻找受害者。
媒体记者在接到某公司电话推销低息贷款后,现场进行了探访,发现涉事金融公司占据了某高档写字楼的整个楼层,上百人正在电话推销、与来访者洽谈贷款事项。“红火”场景的背后,是多少非法借贷在进行?这种可能隐藏非法借贷行为的公司,何以能正大光明地存在且屹立不倒?
高先生表示,他报警也是为了警示他人“不要碰砍头息贷款”。无疑,在提醒消费者远离“砍头息”的同时,也应加大打击力度,铲除涉嫌违法犯罪的借贷机构,让违法犯罪分子失去生存土壤。
与此同时,高先生因生意出现亏损、因故无法正常贷款而钻入借贷机构圈套的细节说明,通过机制创新,设法为陷入困顿者注入资金流,使之免于“病急乱投医”,变得越发重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优化法治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指导意见》提及的“有效拓宽中小微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应成为行业内外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