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眼底检查这数字异常,当心失明风险!

访客 2025-07-11 17:37:34 55855
眼底检查数字异常可能意味着眼部健康问题,需要警惕失明风险,眼底检查是评估眼睛健康状况的重要方法之一,能够发现潜在疾病和异常,如果发现眼底检查数字异常,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以避免视力受损或失明风险,建议定期进行眼底检查,保持眼部健康。

近年来,随着“小眼镜”越来越常见,很多家长都非常关注孩子的眼健康,对防控近视十分上心,但对于到底为什么要进行近视防控却不甚了解。




其实,预防近视之所以重要,主要是因为随着孩子的生长发育,一旦近视后,轻度近视便可能继续进展为高度近视,而且发病的年龄越小,未来患高度近视的可能性就越大。




在高度近视背后,潜藏的并发症是导致视力障碍和失明的首要病因。因此,预防近视低龄化及科学防控高度近视至关重要。

眼底检查这数字异常,当心失明风险!



●高度近视是什么?




○和普通近视相比,高度近视有何危害?




●如何科学地防控高度近视?




快跟着厦门眼科中心斜视与小儿眼科的副主任医师杨梅博士来一探究竟。












近视是人眼在调节放松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眼球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前,使远处的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的影像变得模糊不清,是屈光不正的一种类型。




当近视度数超过600度或眼轴长度≥26.00mm时即进入高度近视阶段。








高度近视又分为单纯性高度近视和病理性高度近视。




●单纯性高度近视者大多眼底无病理变化,进展缓慢,用适当的镜片即可将视力矫正至正常,其他视功能指标基本正常。




○病理性高度近视的人眼底可能出现后巩膜葡萄肿、脉络膜视网膜萎缩、视网膜劈裂、视网膜脱离、黄斑裂孔、漆裂纹、黄斑出血、脉络膜新生血管等特征性近视眼底病变,其引起的并发症可能造成严重的、不可逆性视力损害,甚至有致盲的风险。




因此,近视发展期的儿童青少年通过用眼行为干预,及在医生指导下采取有效的矫正和控制措施,减缓近视进展速度,避免发展为高度近视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病理性近视相关眼底病变已成为我国不可逆性致盲眼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与普通单纯性近视相比,高度近视尤其是病理性近视具有以下危害:




●视网膜脱离




高度近视者随着眼轴不断增长,可能导致视网膜变薄、发生裂孔,最终可能导致视网膜脱离,如未及时治疗,就可能导致永久性失明。




○黄斑病变




黄斑是视网膜的中央区域,负责中央视力。




高度近视患者的黄斑部位由于长期受到拉扯,更易发生变性或出血,不仅会严重影响视力,还可能导致视物变形、眼前黑影、色觉异常等问题,甚至可能导致中心视力的完全丧失。




●更易引发青光眼、白内障、斜视等眼病




高度近视患者患青光眼、白内障及斜视的风险显著高于普通人,严重者可能导致失明。








○玻璃体液化与飞蚊症。




高度近视者的眼球结构异常,更易导致玻璃体发生液化,引发飞蚊症。




这是一种眼前漂浮黑影的现象,尽管大多数情况下飞蚊症是良性的,但如果黑影突然增多或伴有闪光感,则可能预示存在视网膜脱离风险。








近视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一蹴而就。




要避免发展为高度近视,在近视发展过程的各个阶段进行科学预防,减缓近视进展速度是重点:




未近视时注意做好预防工作




尽量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养成合理用眼的好习惯,避免长时间近距离使用电子产品,在学习和阅读时,建议使用护眼台灯,并保持良好的坐姿。








定期进行眼科检查,关注眼部有无异常现象




0~6岁是儿童视力发育的关键期,家长应及早关注孩子的视力健康,主动带孩子到专业医疗机构接受医学验光等屈光检查,建立儿童眼健康屈光档案。




已有近视倾向的青少年,定期检查可帮助及时明确诊断并采取措施矫治。




一旦被确诊为高度近视建议每年定期进行眼底检查,警惕高度近视向病理性近视的进展。




科学选择矫正方式




佩戴框架眼镜是矫正屈光不正的首选方法,孩子一旦确诊近视,建议到医疗机构遵照医生或验光师的要求给孩子选择合适度数的眼镜,并遵医嘱戴镜。




当前,低浓度阿托品、角膜塑形镜(OK镜)、离焦眼镜等方法可有效减缓近视进展,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为孩子选择最适合的矫正方式。




手术治疗




后巩膜加固术是目前手术方式中控制眼轴增长、保护眼底视网膜有效方式之一。




对于青少年发展迅速的进行性近视,近视度数超过600度,每年进展超过100度,经医生诊断可遵医嘱采用后巩膜加固术帮助减缓近视进程。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