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洲人没有空调如何应对高温天气 热浪来袭夜难眠
欧洲面临高温天气,由于许多家庭没有安装空调,应对热浪成为一项挑战,在热浪来袭的夜晚,欧洲人通过开窗通风、使用扇子、寻找公共场所避暑等方式来应对高温,尽管没有空调,他们仍然尽力减少高温带来的不适,展现出适应和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
2025年夏天,热浪再次席卷欧洲。自6月以来,多国气温持续突破40摄氏度,夜间也难得清凉。高温导致铁路停运、学校停课、公共交通瘫痪,甚至多地报告了与高温相关的死亡案例。
尽管遭遇极端天气冲击,欧洲的空调普及率依然很低。在德国,只有不到3%的家庭配有空调,在英国这一比例仅为5%。即使在最炎热的南欧,家庭空调普及率也很少超过50%。全球变暖加剧和热浪频率及强度逐年上升,正促使欧洲人重新考虑“不靠空调过夏”的传统观念。
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7月1日发布报告称,欧洲大部分地区正经历大范围的高温天气,今年6月或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6月之一。气候变化让热浪发生得更频繁、更强烈,影响范围也更广。西班牙巴塞罗那6月平均气温达26摄氏度,刷新了1914年以来的纪录。法国气象局对全国84个省发布热浪橙色警戒,多个省份升级为红色警戒。巴黎热浪持续多天,气温逼近40摄氏度,许多学校被迫关闭,埃菲尔铁塔顶部区域也暂时关闭。
德国西部小镇安德纳赫7月2日午后气温达到39.3摄氏度,是该国今年以来最高值。欧洲多地因高温出现死亡案例。在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塔拉戈纳省,一名被留在车内的男孩因中暑而死亡。在意大利,一名57岁的建筑工人在酷热下倒地身亡。由于多数家庭没有空调或制冷设备,许多居民被迫在阳台、楼梯间或公园里露宿纳凉。
德国铁路因高温宣布全国范围内停运,许多公交线路也暂停运营。高温给基础设施带来了巨大压力,铁路维护工作无法正常进行。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铁路线路因缺乏空调和其他风险而关闭。
欧洲应对炎热天气的方式与其他国家不同。美国和日本近90%的家庭都装有空调,中国也有60%的家庭装有空调,而欧洲只有20%左右。这背后的原因包括历史气候条件和建筑传统。欧洲大部分国家夏季短、温差大、夜间凉爽,不具备持续热浪的条件。欧洲建筑普遍采用厚墙体、小窗户、石材或砖砌,旨在冬天保暖、夏天隔热。许多老建筑没有预装空调的空间,城市管理部门也常常限制对外立面改动。
文化观念也是重要因素。在欧洲多数社会,尤其是德法意等国,空调曾被广泛认为是“奢侈品”而非“必需品”。许多人习惯通过自然通风、拉百叶窗、喝凉水、躲进阴影等方式度夏。此外,能源和经济层面的制约也不容忽视。欧洲电价常年居高不下,能源成本高于美国,收入却往往较低。随着气候变化加剧,这一立场开始受到挑战,尤其是在极端高温频发的当下。
热浪也折射出欧洲社会的不平等问题。有钱人可以买空调、修建凉亭、远离城市来躲避高温,而低收入人群只能忍受。现实正迫使欧洲传统观念发生松动。国际能源署报告显示,到2050年,欧盟的空调数量可能会增至2.75亿台,是2019年的两倍多。欧洲猛增的空调需求为空调制造商带来了市场机遇。美的集团专为德国市场研发的PortaSplit空调已售出10万台,在德国和法国均已售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