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一公叮嘱学生打好基础再用AI 培养批判性思维
施一公强调学生应首先扎实基础,之后结合人工智能(AI)培养批判性思维,他建议学生们在掌握充分的基础知识后,利用AI技术的辅助,通过分析和解决问题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这一观点强调了基础知识和AI技术的结合对于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由人工智能引领的科研范式变革将如何影响生命科学研究?在8日举行的未来科学大奖十周年活动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在圆桌对话环节谈到AI的运用时说,只要人类还在发展,打好基本功肯定可以更好地用AI。
他提到,如今AI确实发展特别快,不仅深入到课堂,也深入到研究一线。他现在也是天天使用AI,小的方面先用豆包、DeepSeek,大的方面用AI去选择课题更好地做研究。他叮嘱在座的学生,不管AI或其他领域有多大的进步,最终要有自己批判性的思维,有好的基础研究的训练,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作为一个本科生或博士生还是要打好基础,要学会最基本的科学逻辑和批判性思维。
关于AI在生命科学领域的运用,施一公表示,既然有AlphaFold,地球上所有可以编码蛋白质的基因都可以被比较精准地预测。这时大家可以做什么呢?在座的每一个学生,无论做什么博士课题,都会或多或少与某个蛋白相关。通过预测这个蛋白的同源结构或其本身结构,会发现有几万个甚至几十万个同源结构。把这些基因序列和蛋白序列相对最差的那些蛋白和基因拿过来做一个比较,会有新的启发。
他认为,AlphaFold蛋白结构预测的突破使得研究人员可以把整个生物学的研究顺序打乱,从生物物理出发倒推生物学功能,发现新的细胞生物学现象、新的疾病发生机理、新的遗传学规律。这在以前是不可思议的,但因为AI的出现可以完全这样做,颠覆了以前从粗到细、从远到近的研究方式,可以从近辐射到远方,看得更远,把人类的想象延展了几个数量级。
他还建议,科研人员要加强自下而上的合作。如果学生之间多合作,PI、博士生导师之间多合作,跨学科多交流,打开思维,让AI在这个过程中辅助我们,我们可以用AI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