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三伏只有30天 打破长三伏惯例
今年三伏天历时仅30天,打破了以往长三伏的惯例,这一特殊气候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三伏天的短暂性对气温、降水等气象要素以及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等方面都可能产生影响,这一变化提醒人们关注气候变化,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以应对潜在的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摘要字数控制在100-200字以内。
夏至已过,随着暑气渐长,三伏天时间表也新鲜出炉。三伏天是一年中阳气最旺、湿气最重的时节,也是调理体质的黄金窗口。今年三伏天从7月20日开始,8月18日结束,共计30天。这打破了近十年“40天长三伏”的惯例,成为近年来“最短”的三伏天。
三伏天的推算依据我国传统的干支纪日法,以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作为初伏的开始,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的起始。由于庚日的循环周期为10天,初伏和末伏的时长固定为10天,中伏则可能是10天或20天,因此三伏天的总时长在30天到40天之间波动。具体到2025年,夏至是6月21日,夏至后的第一个庚日是6月30日(庚午日),第二个庚日为7月10日(庚辰日),第三个庚日即入伏的日子是7月20日(庚寅日)。7月20日为近十年最晚入伏日。所以,2025年的初伏从7月20日开始,至7月29日结束。中伏从7月30日开始,到8月8日结束,共10天。立秋在8月7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8月9日(庚戌日),末伏便从这一天开始,一直持续到8月18日。末伏完全在立秋之后,形成“秋包伏”格局。
三伏天的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的秦国。《史记・秦纪六》中记载:“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唐人张守节注释道:“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伏”字有着躲避、潜藏的含义,意味着人们要在酷热的暑天里寻找荫蔽之所,减少户外活动,以躲避暑气的侵袭。在传统观念里,三伏天不仅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古人认为,“伏”代表着阴气受阳气所迫,暂时潜藏于地下。这种阴阳交替的理念与五行学说相互呼应。
入伏前做好准备很重要。饮食上应以“多酸多甘、补气去火”为原则,可选用一些消暑粥来滋补身体,如薏米赤小豆粥、绿豆百合粥等。药粥对老人、儿童、脾胃功能虚弱者最适宜。还可以多吃具有去火作用的新鲜蔬果,如苦瓜、西红柿等,避免辛辣刺激、肥甘油腻食物,少喝冷饮。夏季要注意补水,不能等到感觉口渴才喝水。
运动方面,活动强度要适量,锻炼以散步、做操等轻度运动为宜,时间不超过1小时。选择清晨或傍晚较凉爽的时候进行。避免在运动后大量饮水和饮用冰水,否则会加重心脏负担,甚至诱发心梗。注意冷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诱发感冒。情绪上要保持心态平和,避免生气,尽量做到“心静自然凉”,防止“情绪中暑”危害身心健康。中午可以进行短时间的午睡或打坐、静坐、闭目养神等。穴位按摩也可平心静气,在天气炎热、心情烦躁时,可以通过揉按劳宫穴和内关穴达到清心安神的效果。
夏天昼长夜短,生活起居方面应做到早睡早起,晚上11点之前进入睡眠状态,不要熬夜,养成睡子午觉的习惯。夏季失眠者可以练习“呵”字功,通过特定的动作和呼吸方法帮助入睡。此外,伏天养生还包括养心护心和清热除湿。适当进食红色食物如红枣、红豆、樱桃等,可养心、温阳、助眠。平时可以多按摩足三里、承山穴,还可以选择背部拔罐及背脊两侧刮痧,起到祛除湿邪、调和营卫的作用。夏季泡脚也可以清热除湿,睡前用热水泡脚有助于健脾、除湿、通经、利水,还能提高睡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