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出门像“被牛舔”何时能缓解 湿度之高历史罕见
北京近期出现的湿度高现象,使得市民出门感受到闷热不适,仿佛被牛舔一般,这种情况在历史罕见的高湿度背景下愈发严重,引发了广泛关注,何时能缓解这一状况,成为市民关注的焦点,当前,这一问题亟待解决,以改善市民的出行体验。
近日,北京阴雨天气频繁,湿度相对较大。据中国气象局天气预报,7月3日至7月8日,北京地区的湿度均在89%以上。
网友表示,这两天闷热潮湿的北京让人感到陌生,“出门像被牛舔了一口”“黏黏糊糊”“北京居民终于也体会到回南天的痛了”。也有网友提出疑问,北京是不是也有“回南天”?
严格来说,“回南天”并不是气象观测上的科学说法,而是民间流传的说法,主要形容每年初春开始的潮湿返潮现象。我国的广东、广西、海南、福建等地区是回南天的重度受影响区;湖南、湖北、江西、浙江等地也会出现回南天。从每年的二三月份到四月份,这些地区会陆续进入可怕的回南天。此时,寒冷天气尚未彻底离去,暖湿气流随时待命。温暖湿润的气流遇到冰凉的物体表面时,水汽遇冷凝结成水珠,在各种物体表面形成一层水膜。这种现象类似于冬天从室外进入温暖室内时眼镜表面起雾的原理。
随着夏季的到来,虽然空气依然潮湿,但整体温度上升使得物体表面温度也随之升高。此时虽然水汽依然与墙面、地板等接触,却不会出现渗水的现象。
北京近日阴雨天气频繁,湿度大,有市民表示毛巾、衣物都有馊味了。7月2日,“北京回南天”登上热搜,网友发布内容显示,北京这两天湿度较大,地铁步行通道的墙壁、地板上凝结出了水珠,很像南方潮湿的“回南天”。
目前,京津冀地区处于副热带高压边缘暖湿气流的影响下,相当于提前体验了与常年“七下八上”相似的闷热潮湿。近两天京津冀部分地区出现降雨,相对湿度高于70%十分正常;在暖湿气流的持续影响下,未出现降雨地区在午后相对湿度最低的时段,湿度也可达50%以上,夜间相对湿度达到90%左右也属于正常情况。
这几天北京确实比常年同期湿度大。7月上旬,部分城区(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观象台的最小相对湿度常年平均值在12.6%,但这几天的最小相对湿度接近60%,且还会持续。这在历史上确实比较少见,但具体能到怎样的水平,需要等实际结果才能统计。
不过,北京这几天的天气并不算是“回南天”。“回南天”指的是每年2至4月出现在华南、东南沿海(如广西、广东、福建、海南)等地,“先冷后暖”导致的水珠挂壁现象。冬末春初,南下的冷空气势力逐渐减弱,从南海吹来的暖湿气流开始增强。冷空气影响时,室内墙面、地板、物品等温度下降,而冷空气过后,暖湿气流上来,遇到回温滞后、偏冷的墙面、地板等的表面,空气中的水汽遇冷凝结出水珠,形成明显的“回南天”现象。
据气象部门预测,7月3日至5日,北京多分散性降雨,最高气温维持在30℃以上,这种“黏黏糊糊”的闷热状况还将持续几天。未来几天多分散性降雨,7月4日夜间到5日白天雨势相对明显,局地短时雨强较大,请注意防雷避雨,并及时关注临近预报预警信息。
近期,北京降雨频繁,连续降雨也使得室内外的蚊子加剧增多。面对“烦人”的蚊子,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清除积水:定期清理房屋外、公共设施周边及重点区域的积水,如垃圾站、排水排污管道等,做到不留死角。家里定期清理容易积水的物品或者角落,花盆等容易存水的盆盆罐罐要做到“翻盆倒罐”,避免积水存留。如需储水,也要盖好盖子,水体存放不超过7天。 - 使用防蚊用品:室内保证纱窗完好,平房或低楼层的家庭或单位可以安装纱门或者纱帘,卧室内可使用蚊帐等床上防蚊用品。 - 选择有效的防蚊产品:含有避蚊胺、驱蚊酯、哌卡瑞丁和羟派酯这些成分的驱蚊产品(如驱蚊液、驱蚊水等)才真正具有驱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