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八旬老人义务守护明长城50年 用“较真”书写传奇
河北八旬老人历经50年,义务守护明长城,以“较真”精神书写传奇,这位老人不畏艰辛,坚持不懈地保护着这一历史遗迹,让明长城得以保存至今,他的举动展现出了对历史的尊重和保护的责任感,也传递了珍视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的价值观,他的故事感人至深,彰显出人类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不懈追求和坚定信念。
河北八旬老人义务守护明长城50年 用“较真”书写传奇!当清晨的第一缕微光穿透薄雾,68岁的张鹤珊已背着蛇皮袋、握着大镰刀,登上了秦皇岛市海港区驻操营镇长城村至董家口段的一座敌楼。从青年到花甲,这位普通村民用45年光阴书写了一段与长城相守相望的传奇。
张鹤珊每日徒步十几里,用“较真”守护长城肌理。他穿着洗得发白的工作服,这套装束陪伴他走过45年的巡护路。明长城董家口至拿子峪段6公里线路上,23个敌楼的每道裂缝、每块松动城砖都在他的巡查清单上。看到游客私刻乱画,他会像守护自家珍宝般严肃制止;发现墙体险情,他第一时间联系文物部门。“长城不是我家的,但破坏它就不行。”
这份“较真”曾让他与乡亲们争执不断。早些年间,当地村民靠长城放羊、挖药材谋生,张鹤珊的阻拦被斥为“多管闲事”。如今,这段保留明代原始风貌的“野长城”成了网红打卡地,村民们开办起农家乐,旺季时每天能烤20多只羊,一年经营农家乐可以挣10多万元。眼前的好日子让他们逐渐理解了张鹤珊的初衷。看着乡亲们端起“长城饭碗”,老张眼角的皱纹笑成了沟壑:“老祖宗的遗产,得让子孙看见原汁原味的模样。”
董家口至拿子峪一带的长城券门上雕刻有精美图案,被称为“媳妇楼”。有一次,张鹤珊在巡视长城的过程中遇到一个由英国大学生组成的团队,其中一位外国学生随手捡起一块石灰,想要在“媳妇楼”上刻字。当时,张鹤珊没有直接阻止,而是耐心地给外国学生讲了“媳妇楼”的传说。听完后,外国学生默默放下石灰:“原来每块砖都有故事。”这样的“文化劝阻”成了老张的“护城秘籍”。他走遍长城沿线村落,记录下30余万字民间传说,整理成《长城民间传说》和《张鹤珊聊长城》两本书,前者被译为英文走向世界。
张鹤珊守护的这段“野长城”,因陡峭险峻的原始风貌成为生态与文化双重地标。当地政府合理开发旅游资源,村民们的农家乐沿着长城步道排开,烤全羊的香气与城砖的沧桑气息交织成独特的风景线。“保护不是关起门来,得让老百姓尝到甜头。”张鹤珊感慨。
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护城队伍,用无人机巡查、拍短视频宣传。“长城是活的,既要护好它的身子,也要传好它的魂。”夕阳下,老张的身影与蜿蜒的城墙叠成剪影,像一枚刻在山脊上的守护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