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蹭饭书记”何以走红 真情实感赢得民心
“蹭饭书记”走红,源于其真情实感的形象展现,赢得了民心,其以独特的蹭饭经历,展现了基层工作的真实面貌,拉近了与民众的距离,其真诚、务实的态度,以及对工作的热爱和投入,深深打动了人们,这种真实的情感传递,让公众看到了公职人员的另一面,从而赢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蹭饭书记”何以走红 真情实感赢得民心!今年2月,河南周口市年轻干部董桂林到生铁冢镇范庄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短短几个月,他在村子里挨家挨户“蹭饭”开展工作,并将过程拍成短视频,迅速走红。这位27岁的年轻干部用一只碗、一部手机记录下与村民同吃一锅饭的日常。一顿饭的时间里,从家庭琐事到村里大事,从粮食收成到邻里关系,从困难诉求到发展建议,家常便饭间流淌着最原汁原味的乡情民意。“蹭饭”之举看似寻常,实则如一枚投入时代湖心的石子,激荡起人们对干群关系久违的期盼。“蹭饭书记”的火并非因为饭香,而是那碗家常饭里映照出的作风真谛与民心所向。
“蹭饭书记”走红,反映出现代基层调研中存在的形式主义问题。在很多基层调研中,常常看到的是“车轮滚滚”的视察、“蜻蜓点水”的问询、“精心安排”的样板。这类调研看似深入,实际上却难以触及真实情况。而董桂林的“蹭饭”,则反其道而行之:在灶台边、饭桌上,放下“官念”,打破无形壁垒。家常饭间,从家长里短到乡村发展,民生关切自然流淌,民情民愿真实涌现。这种非正式场合消解了戒备,真诚姿态弥合了“信任赤字”。
更深层来看,“蹭饭”现象是对作风建设内核的生动诠释。中央八项规定对违规吃喝亮出利剑,董桂林的“蹭饭”却赢得一片喝彩。关键在于“为何吃”与“如何吃”。公款宴请是权力寻租的温床,而董桂林的“一只碗”里盛满的是自费伙食和群众自愿提供的粗茶淡饭,体现了“吃百家饭、知百家情、解百家难”的初心使命。作风建设的核心不在于将干部隔绝于群众烟火之外,而在于斩断觥筹交错中的利益勾连,重构同坐一条板凳的真情实感。
“蹭饭书记”的走红传递着新时代群众路线的朴素真理。从“半条被子”的鱼水深情,到焦裕禄风雪夜访贫农的足迹,再到董桂林碗里的百家饭,时代场景虽变,但血肉联系的核心始终不变。唯有真正“沉下去”,才能赢得群众口碑。基层干部应当以此为镜鉴:放下“官架子”,多坐农家凳,多端百姓碗;少些“键对键”的疏离,多些“面对面”的温度;拒绝“表演式”下沉,践行“沉浸式”融入。
“蹭饭”的烟火气里,升腾的是民心所向的永恒价值。董桂林那只普通瓷碗盛放的不仅是破除形式主义坚冰的勇气,更是作风建设返璞归真的实践,以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条生命线的时代回响。当更多干部放下身段,以真诚为“碗”、以实干为“筷”,方能在寻常巷陌中“蹭”出民心所向的至味,为乡村振兴与治理现代化注入最深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