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家车企“攥指成拳”聚合力 应对市场变革挑战
面对市场变革的挑战,多家车企选择合作应对,通过聚合力量共同研发、共享资源,以实现更强大的竞争力,这种合作模式有助于提升整个行业的创新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共同应对市场变革带来的挑战。
尽管东风集团与长安汽车间的重整暂停,但整合与重构依然是2025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市场的关键词。今年1-6月,包括东风、长安、上汽、广汽及奇瑞、吉利、蔚来等在内的近十家车企集团以不同方式对各自的组织架构及流程进行了变革调整,以适应汽车行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新形势。
6月27日,理想汽车发布了全新组织架构调整和人事任命:原“研发与供应群组”和“销售与服务群组”整合并入新成立的“智能汽车群组”,总裁马东辉将担任该群组负责人,向董事长兼CEO李想汇报。李想将继续负责汽车业务相关的产品线、产品部、品牌、战略等团队,并将更多精力投入人工智能领域。理想汽车表示,这一调整是为了支撑智能汽车业务从战略制定到执行落地,通过端到端经营与深度协同,更有力地支撑面向用户的价值创造、价值传递与经营闭环,为公司构筑面向下一个阶段的领先优势。
在理想汽车之前,吉利汽车于5月7日在港交所发布公告,计划溢价收购极氪全部股份并将其私有化。如交易完成,极氪将与吉利汽车实现完全合并。此举旨在进一步落实《台州宣言》,聚焦汽车主业,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深化品牌协同,强化吉利汽车在智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全球竞争力。吉利控股集团CEO李东辉表示,去年公司在基础技术、产品研发、制造、采购等各领域全面推进协同;下一步,吉利与极氪双方将把中后台工作极大程度进行协同,力争实现节省几十亿元的目标,达到管理费用与营销费用双降的效果。
理想与吉利只是当前中国车企资源整合与战略聚焦调整的一部分。仅今年5月,比亚迪、广汽、吉利、蔚来、奇瑞五家车企便相继发出不同领域的内部重整信息,这场始于去年下半年的车圈整合风正将汽车产业推入新的发展周期。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苟坪表示,国务院国资委将对整车央企进行战略性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快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拥有自主核心技术、引领智能网联变革的世界一流汽车集团。
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指出,近两年来,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强度不断加码,降本增效已成为当前车企的重心。部分自主车企在市场竞争初期通过推出众多子品牌和产品序列进行充分内部竞争,但现在越来越重视财务健康和单车利润,因此会选择战略收缩,实行品牌融合,以应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汽协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也认为,当前汽车行业盈利能力持续面临压力,企业必须进行变革,提升盈利能力。
数据显示,2024年汽车行业利润率为4.3%,较2023年下跌0.7个百分点。国海证券研报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乘用车板块收入4250.6亿元,同环比分别增长8.0%、下滑35.1%,归母净利润143.1亿元,同环比分别增长19.2%、下滑9.1%。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盈利持续承压的大背景下,如何实现“红海”突围成为诸多车企面临的巨大挑战。极氪科技集团CEO安聪慧预计,若极氪回归吉利,通过最大化协同,研发投入将降低10%-20%,BOM成本将降低5%-8%,产能利用率将提升3%-5%,营销服务管理费用将降低10%-20%。
广汽集团通过组织架构调整和流程再造,实现了从战略管控向经营管控的转变,并推动研、产、供、销一体化协同。广汽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冯兴亚表示,集团四大改革举措和五大保障已经调整到位,正在有序开展运行,目标是在2027年实现自主品牌销量占集团总销量的60%以上,挑战自主品牌年销量200万辆的目标。上汽集团总裁贾健旭强调,要让资源更集中、目标更聚焦、效能最大化,汇聚成一股力量,形成强有力的自主品牌“拳头”。
专家认为,车企进行品牌和架构重组是应对市场竞争、降低成本、提升技术协同、应对行业变革和提升全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未来在市场环境变化、政策支持等因素影响下,可能会有更多车企加入重组的行列。